大学微电影教程
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本书立足于基本原理分析、操作技能讲解和实战能力培养,既可作为影视编导、摄影摄像、电商传媒、后期制作等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和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大学生和数码摄像爱好者的自学参考读本。微电影特点与类型
微电影的创作拍摄,相当于把原有的电影模式微型化和通俗化,形成了将创作、拍摄、制作、放映、传播等过程,完全打开和融合为一个自由的、交互的社会系统。参与者为社会各种人群,有专业的和业余的,人员不依附于某个单位或组织,而是靠兴趣爱好随时组合在一起。
创作自由和大众化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聚合其中,创造出一个新的视频影像天地。微电影脱胎于传统影视艺术,但又与传统影视不同,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各种影视创作形式和视频传播形态都在接受新的挑战,发展出新型多样的视频影像形态、特点和适宜环境。
我们应从宏观整体上明白微电影的岗位分工与运作流程:导演编剧完成剧本,主配演员演绎角色,摄影灯光现场影像等,团队合作各司其职,工作起来有条不紊。
岗位具体分工如下:
1.监制:维护监控剧本原貌和风格。
2.制片人:搭建并管理整个影片制作组。
3.编剧:完成电影剧本,协助导演完成分镜头剧本。
4.导演:负责作品的人物构思,决定演员人选,演绎完成影片等。
5.副导演:协助导演处理事务。
6.演员或者主持人:根据导演及剧本的要求,完成角色的表演。
7.摄影摄像:根据导演要求完成现场拍摄。
8.灯光:按照导演和摄影的要求布置现场灯光效果。
9.场记场务:负责现场记录和维护片场秩序,提供物品和后勤服务等。
10.录音:根据导演要求完成现场录音。
11.美术布景:负责布置剧本和导演要求的道具、场景布置。
12.化妆造型:按照导演要求给演员化妆造型、服装设计。
13.音乐作曲:为影片编配合适的配乐和歌曲。
14.剪辑后期:根据导演和摄影要求,对影片进行剪辑组合和片头片尾等制作。
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大多数微电影的拍摄都是小制作和个人化,常常就是由几个人来完成。因此许多工作会合并为一人,如编剧和导演为一人、摄影摄像和灯光为一人、后勤和场务为一人的三人小组,就是最为常见的微电影团队组合。还有的甚至就是单兵作战(编导摄合一),从编导到摄影摄像还有后期剪辑都是一人来承担,当然这也就需要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否则玩不转。
拍摄一部微电影作品,简要地看可以分为前期策划准备、中间现场拍摄、后期编辑制作三大阶段。
导演和演员会将注意力放在现场调度和表演效果上,重点在于情感动作和人物关系上。摄影师考虑的就更多了,一是摄影机和镜头的选用,二是运动拍摄技巧的使用,三是对焦点和虚实效果,四是画面景别的安排,五是白平衡一定要调正,六是单机与多机位的拍摄处理。至于灯光师也不轻松,照明灯光的整体布置,光比的合理控制,人物运动中的光照效果,都决定了摄影画面的完美与否。还有录音的效果,一点也不能马虎,同期声效果一定要现场同期录音好,后期配音也要精心地控制才行。就是场记打板也不能弄错,否则后面剪辑时就要来回找场景了。因此,每一个镜头拍摄后,导演、演员和摄影等有关人员要及时回看镜头,如果不满意应立即重拍。
“场面调度”一词来源于戏剧里的“场景中的人物布局”,是指对固定舞台上的人物进行调度安排。在微电影等影视创作中,场面调度是指对演员和摄影机(镜头)的运动调度等,具有空间无限和立体多样的自身特点。它是体现导演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部影片的创作设想能否实现。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