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战斗细胞24/25/26/27/28/29
【第二十四章 沼泽之国:黏膜】
人体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总要有和外界直接接触的地方。而这样的地方也就是人体的薄弱环节,绝大部分的病原体入侵都发生在这些内外交界之处。
黏膜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就是它要方便营养进来、废物出去,同时又要让病原体难以逾越。
人体大部分都是无菌的,没有微生物,没有异物,而黏膜却在持续接触着各种异物:待吸收的食物碎块、可以自由进入并在肠道安居的有益菌、从空气中吸入的各种颗粒物等。
因此,黏膜的免疫系统要有一定宽容度。
皮下或者肌肉组织是容不得细菌的,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它们消灭掉。
黏膜处的免疫系统不能像其他部位一样有攻击性,否则这些负责气体和营养交换的部位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甚至造成死亡(许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的人)。黏膜的免疫系统必须小心行事,被激活后要尽量把免疫反应限制在最必要的范围内。但同时,必须要能发挥保护作用。
黏膜的防御系统。
首先,黏液层(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表面上都有黏液)。黏液是细胞分的黏滑的物质,有点像水凝胶。实际上黏液遍布身体的各个地方:口腔、肠道、呼吸系统(包括肺部)、眼脸内侧等等。持续生产黏液的是杯状细胞,不停地吐出黏液,形成了黏液层。
湿滑的黏液发挥着几方面的作用。1它是一道阻止外敌入侵的物理屏障。2有盐,有可以溶解微生物外部结构的酶,还有一些特殊的物质能耗尽细菌赖以为生的关键营养,从而饿死细菌。3大多数部位的黏液都富含杀伤力强大的IgA抗体。4让你免受自身的伤害。eg胃黏膜保护胃壁细胞不受胃酸腐蚀。
其次,黏液可以移动。黏膜表面是一层名为上皮细胞的特殊细胞,可以把它们看成内皮的皮肤细胞。它的细胞膜上覆盖着形如发丝的纤毛,这种微小的细胞器聚在一起,连成大片的网。有些地方黏液和身体内部之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一个上皮细胞的厚度。上皮细胞特别擅长激活免疫系统,以及释放特殊的细胞因子以请求支援。
上皮细胞的任务之一,就是借助细胞膜上的纤毛让黏液流动。呼吸道、控、肺里的黏液,要么从口鼻排出体外,要么绕个弯被吞进胃。
【第二十五章 奇特的肠道免疫系统】
肠道黏膜上,生活着1000多种细菌,数量多达三四十万亿,还有几千种病毒,它们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绝大多数肠道病毒攻击的是肠道细菌而非人体)。
肠道长约37米,是最长的一段消化道。90%以上人体所需的营养都是在肠道吸收的。
这里生活着大量人体必需的细菌伙伴,它们进一步分解食物,便于身体吸收营养。这些细菌就叫“偏利共生细菌”,“共生”(commensal)一词来拉丁文,意为同在一张桌前。人类允许它们住在温暖的肠道里,并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作为交换,这些微生物负责分解人类自己无法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并生成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维生素。
肠道黏膜有三层。
先是黏液层,内含大量抗体、防御素(像微型针头,能杀死微生物,皮肤表面也有)和其他一些能杀伤或杀灭细菌的蛋白质。肠道的黏液层很薄,且要有一定的通透性,好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
黏液层之下是肠道上皮细胞,它们是人体内外之间的真正屏障。肠道的上皮层也只有二个细胞那么厚。肠道上皮细胞彼此连接得非常紧密,被特殊的蛋白紧紧粘在一起。
固有层,这里是肠道免疫系统的大本营,有特殊的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随时待命,等着收拾那些不速之客。
若非有绝对的必要,免疫系统会极力避免引发炎症,因为炎症会让肠道产生大量多余的液体,造成腹泻。腹泻不仅会使大便呈水样,还会损伤负责从食物中吸收营养的、敏感纤薄的上皮层,并迅速导致重度脱水。
肠道的巨噬细胞有两个特点:一、很擅长吞细菌;二、不会释放召集中性粒细胞进而引发炎症的细胞因子。
肠道的树突状细胞也很特别。大量树突状细胞直接待在上皮细胞下面,将长触手从上皮细胞之间挤过去,直接伸入肠道黏液,不断进行采样。免疫学中的一大未解之谜:树突状细胞怎么知道它采样的细菌是危险的病原体,还是无害的共生细菌?
肠道的B细胞,它们只生成大量的IgA,这些抗体特别适合在黏液中工作,简直就是为肠道的环境而设的:IgA可以穿过上皮细胞的屏障,大量进入黏膜层;它们也不会激活补体系统,不会引发炎症。IgA还有别的长处:它们有四只子,伸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这让它很擅长抓住两种不同的细菌,并把它们粘在一起,这些菌团会成为便的一部分,被排
出体外。大便有三成多都是细菌(约一半的细菌在被排出时仍然是活菌)。
如果有致病菌经受住了胃酸的洗礼,存活到了肠道,肠道有一种名为“派尔集合淋巴结”的特殊淋巴结,它们直接长在肠道上。会有“微褶皱细胞”(讲扁桃体时我们遇到过这种细胞)直接伸入肠壁,对免疫系统可能感兴趣的对象进行采样,把它们送进派尔集合淋巴结,让适应性免疫细胞能检查肠道的各种情况。相当于肠道超快速的免疫筛查。
“微生物群” (microbiota)和“微生物组” (microbiome)有时被认为无区别,有时则认为前者重点指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后者则指微生物群的基因组,还包括微生物群所处环境及产物。
粪便移植,以及二战期间德国士兵吃骆驼粪的故事。“粪便移植”就是将含有大量肠道微生物组的健康人便做成特殊的药丸,经过一根长管子把这丸大便从喉直送进胃里,给病人服用。对于一些疾病,如限难梭菌感染,很是有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攻取北非不克的故事。在北非,除了地的威及战斗失利以外,德军还面临着一大问题,就是疟疾。一支德国医学研究小队注意到,当地人得了疾不会死,他们会收集骆驼类便吃下去。德国医生检查了骆驼粪便,发现了枯草芽杆菌,这种细菌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的繁殖,其中就包括能引起疟疾的菌种。
【第二十六章 病毒是什么?】
几十亿年前,当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还存在于地球上时,就已经有病毒了。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是生命涌现的必经阶段,有些则认为约在15亿年前,某种远古细菌没有往复杂的方向演化,而是选取了变简单的路径,于是成了病毒。按后一种说法,病毒曾是生物,但选择退出了生存竞争:它们决定节省能量,减少麻烦,不再构建功能完整的细胞,转而依赖其他生物供养。
据估计地球上有1031个病毒——100万亿亿亿,10后面跟31个零。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只有200左右种。
病毒怎么会这么成功,它们怎么做到的?也许可以说,答案就是它们什么都不做。它们没有新陈代谢,不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也不能白我增殖。病毒太基本、太简单了,不可能主动去做任何事。它们其实就是飘在环境中的微粒,完全靠运气等着撞到倒霉的宿主身上。
有些科学家建议把病毒微粒只看作是处于复制阶段的结构。
病毒利用了一个所有细胞共有、生物绝无可能护卫周全的弱点:它们攻击受体。
受体:
- 是细胞用来识别蛋白质的部分,覆盖了细胞约一半的表面。
- 和环境相互作用,协助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
病毒的外壳上长着特殊的蛋白质刺突,可以和宿主细胞表面的某类受体结合。
病毒不是任何细胞都能黏附,这些细胞必须有它们可以黏附的受体才行。
每个病毒上都有许多不同的蛋白拼图块,它只能和恰好有匹配受体的细胞结合。
病毒感染目标细胞后,会把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让宿主细胞不再生成细胞自身的东西,转而开始生产大量的病毒。有些病毒并不会导致宿主细胞死亡,而是把它变成持续制造活体病毒的工厂:另一些病毒则会迅速将宿主细胞消耗始尽。通常8到72小时后,细胞的物质就全部被变成了病毒的组件,进而被组装成新的病毒,直到整个细胞被几百到几万个新生病毒占据。
有了外壳的病毒会通过出芽的方式离开宿主细胞,也就是说它会撕下一点细胞膜,作为自己的另一重保护壳。还有的病毒会导致感染细胞解体,释放出细胞内容物,这其中就包括细胞被洗脑后制造的大量新病毒,这些病毒随后会去感染更多的细胞。
免疫系统不能用对付细菌的那套武器来对付病毒,原因在于:
- 病毒突变快
- 病毒个头更小,自身没有新陈代谢,不会释放化学废物供免疫细胞识别。在病毒的生命周期里,它大部分时间都藏在细胞之内,并努力操纵被感染的细胞,好骗免疫系统卸下防备。
- 病毒的变化比细菌快得多,一个病毒一天之内就能变成上万个,实现指数级增长。
要是我们想办法集齐所有的病毒,一个一个排成一行,会有1亿光年那么长——相当于500个银河系相连。
人体约有8%的DNA来自病毒DNA的残迹。
【第二十七章 肺部免疫系统】
肺部负责气体交换的部分有很大的表面积,超过120平方米——是皮肤表面积的60多倍。
人每天都会吸入十几、二十立方米的空气。人每次的吸气量约为500毫升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鼻子里有大型过滤装置鼻毛,可以把较大的异物,如大颗的灰尘、花粉等挡在外面。
上呼吸道表面也有一层黏液,黏液都会被不停地排出体外或吞进肚子。
肺泡巨噬细胞。肺泡表面不能有黏液,否则人就无法呼吸。因此,在肺的最深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地方,仅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把身体内部和外界隔开。它暴露在外,是各种病原体的完美目标。为了守护肺泡,这里生活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巨噬细胞,主要职责就是在肺部巡逻,清理垃圾。
大多数的残和其他有害物质都被上呼吸道黏膜困住了,但还是有一些抵达了下呼吸道。肺泡巨细胞非常沉着冷静,下调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敏感度,缓和所有的炎症(避免肺里有液体)。
【第二十八章 流感——威力被低估的病毒】
对哺乳动物而言,甲型流感专门能感染其呼吸道上皮细胞,而人又属于哺乳动物。
仅在20世纪,甲型流感就引发了四次流感大流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就是西班牙流感,它夺去了至少4000万人的生命。
对于侵入你呼吸道的病毒来说,只有几小时用来抵达目的地,因为人体的黏膜环境会缓慢而坚定地消灭它们。各种各样游离的蛋白或抗体会让病毒解体,或中和病毒,而这样的病毒又会被不断更新的黏液层带走。大部分病毒都被及时获并消灭了。但无巧不成书,有一个病毒成功抵达了黏液之下的上皮细胞。
甲型流感病毒能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设法进入细胞内部。只需大约1小时,病毒就能掌控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接管细胞。细胞还被蒙在鼓里,还会仔细地把病毒包裹起来,运进细胞的指挥中心——细胞核。同样也是细胞自身的活动,会告诉病毒,它已经抵达了目的地,是时候释放病毒的遗传编码和各种有害蛋白了。
10分钟内,流感病毒就能诱骗细胞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胞核内。病毒蛋白会开始瓦解细胞内部的病毒防御机制,这样一来,细胞就完全被占领了。
甲型流感病毒会努力直接接管细胞核,这里储存看DNA,携带着指导该细胞所有蛋白的手册。基因是DNA片段,生物会利用RNA,来把基因中存储的信息传到细胞的蛋白工厂。 几个小时内,生产过程和产线都会为了新的目标而改变、重塑,为大批量生产病毒做准备。
咳嗽:几百颗飞沫,包含着几百万个病毒,在空中喷射。天些的飞沫很快落到地上,但轻一些的会扩散到空气中,形成久久不散的气雾,等着被毫不知情的路人吸进去。
根据一些估计,平均而言,被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单个细胞,在被病毒耗尽之前的几小时内,生产的病毒足能感染22个新细胞。经过5个增殖周期(每个周期只需半天),一个病毒就扩增为了几百万个。(现实中病毒不可能增殖得这么快,因为人体不会置之不理——但是同时,一开始成功感染上皮细胞的病毒也不止一个。所以病毒造成几百万细胞感染也用不了太久。)
在病毒感染的高峰期,体内可能有几十亿病毒。
“流感”一词(influenza)来自意大利语的“星力”,它发源于中世纪,当时人们认为天象会影响人的健康,引发疾病。比如液体会离开星体,灌注到地球之上,还会进入人体。这想法就和认为出生时星体的位置会影响人的性格、个性一样疯狂。
通常流感造成的死亡多见于幼儿和老人,但西班牙流感中健康的青壮年死亡风险最大,因为这种流感会让免疫系统完全失控,陷入疯狂。
粗略估计,一百万感染的上皮细胞,覆盖的表面约有1.2厘米,还不到1美分或1欧分的一半。整个肺部的表面积有70平方米,接近一个羽毛球场大小。所以现在只有很小部分的肺被感染。
许多致病菌有堪称巧妙的隐藏办法,也有在合适时机发动猛攻的策。“群体感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简而言之,这是指致病菌在侵入身体组织时会小心翼翼,比如它们会管住自己,分裂时严格控制代谢,减少代谢产物(细菌排泄物)的生成,藏起会被免疫系统发现的武器。等细菌达到一定数量,它们会突然全都不再偷偷摸摸。
【第二十九章 化学战:干扰素,干起来!】
1.干扰素
病毒感染时,细胞会释放许多不同的细胞因子。其中一种是干扰素,即干扰病毒的细胞因子。
细胞一旦接收到干素的分子,就会激活各种旁路,令细胞的活动发生剧变。(此时此刻的身体,是无法得知有多少病毒入侵、多少细胞已遭感染,或者有多少细胞已经开始偷偷合成新病毒的。)
暂停蛋白的生产。每时每刻,细胞都在回收和重建细胞内部构件和材料,确保蛋白的形状和功能都正常。而有些干扰素会让细胞休息,减缓新蛋白的合成。通过让细胞慢下来,干素就可以明显减慢病毒的合成。
干扰素可以干病毒复制的每一步。
化学战会触发先天性免疫系统抗病毒级联反应的下一个步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出动。

2.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会随血液流动,或是驻扎在淋巴网络中,专门扫描病毒的指征——平民细胞释放的报警干扰素或直接是体液中的病毒颗粒。
只要发现了病毒感染的迹象,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就会活化释放出大量的干扰素,不仅会使细胞启动抗病毒模式(停止合成蛋白质等),还会使免疫系统活化并做好应战的准备。
pDC对病毒感染非常敏感,pDC可以探测出微弱的病毒迹象并充分放大,从而拉响警报。
第一批普通细胞被感染几个小时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就会释放大量干扰素。血液中的干素激增,往往是病毒感染的最早指征,远远早于出现身体症状或检测到病毒本身。
3.热原质
巨噬细胞忙着清理死去的上皮细胞,吞碰到的病毒颗粒,同时释放细胞因子,呼叫支援,引发更多的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也加入了战斗,而它们的存在好坏参半(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究竞是真的有用,还是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免疫学家们尚无共识)。中性粒细胞似乎不能有效抵抗病毒,所以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间接的:它们无所顾忌,可以增强炎症水平。
先天性免疫系统释放出另一组细胞因子热原质,即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它会形成不利于病原体生活的环境,让免疫细胞能更有力地战斗。发热也会促使人卧床休息,保存能量,给身体和免疫系统修复和抵抗感染的时间。
大脑中有些部位的血脑屏障,可以让热原质一定程度上通过,和神经细胞发生作用,升高体温。
大脑会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升高体温:一种是让人打寒战,即让肌肉会快速收缩,同时产生热作为副产物:另一种是让体表的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热量散失,从而保持热量。这也是发热时会感觉很冷的原因:皮肤的确变冷了,因为身体内部正在升温,好在战场上形成对病原体非常不利的温度环境。
为要让体温升高几度,会额外消耗许多能量。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代谢率就会增加约10%。
体温升高:
可以直接减慢病毒和细菌的增殖,让它们更容易被免疫系统攻击(蛋白质之间的某些化学反应有一个最佳温度区间)。
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在好些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出色(免疫细胞可以耐受升高的体温,高温常会加快某些蛋白之间的反应)。
感染甲流病毒三天之内,病毒的复制会达到最高峰,而此时先天性免疫系统也在奋力故杀敌。
人在生病时没有胃口,因为细胞因子告诉大脑现在身体正在奋力抵抗感染,需要保存能量。消化食物其实也需要大量的能量。
医生也观察到,有些因其他疾病而发高热的病人,最后梅毒自愈了。医生开始试验用“发热疗法”来治疗梅毒:人为地让病人发热,并开始给梅毒病人注射疟疾。疟疾会造成长期持续的高热,基本会让梅毒细菌耐受不住而死。结果,这项疗法效果很好,于是被授予了192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这种疗法即遭淘汰。
生活在温度更高的饲养箱中的,比生活在较低温环境中的更能抵抗感染。那些不能调节体温的动物,如、海龟这些“变温”或说“冷血”动物,也能通过行为来“发热”:当其免疫细胞释放特定细胞因子时,它们会找一块热乎地方,比如暴晒很久的石头,然后在那儿,像是“自我烧烤”,让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让体内的病原体难以存活。
花生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20230113-战斗细胞16/17/18
【第十六章 宇宙最大的图书馆】 为了抵抗几亿种能不断变异的病原体,我们需要既有适应性、又...
-
20230116-战斗细胞19/20/21/22/23 2
【第十九章 信息盛宴:抗原呈递】 从前面小小的脚感染事故中我们知道,只用少量免疫细胞来应 ...
-
20230117-战斗细胞24/25/26/27/28/29
-
20230118-战斗细胞30/31/32/33/34/35/36
【第三十章 细胞之窗】 细胞内被感染: 有些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也可以侵入细胞内部,躲过...
-
20230119-战斗细胞37/38/39/40
【第三十七章 】 HIV和艾滋病(ADS)造成的恐惧,都是因为它会击倒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