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 情色资本 ▪ 三十多岁的人失去了童年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渐渐感觉到能力与体力层面的极限。与此同时,这也是生出“自立”的年纪。我们会扪心自问,在达到极限之前能做到什么,明确区分自己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放弃做不到的,真诚、仔细、踏实地做那些做得到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信和信任。 ◆ 母女 ▪ 我在美国的精英女性群体中见过好几位穿着格外性感的女士。每次见到那样的人,我都很疑惑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性别。我们也可以说,恰恰是她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能力的自豪感反过来允许她走性感路线。这其实是一种炫耀,言外之意:作为一个女人,我有足够的商品价值,但我偏不卖,不卖我也能过得很好。 ▪ 她那富有女性魅力的外表更像是在女性世界里展现优越感的工具,而不仅是用于吸引男性的元素。 ◆ 恋爱与性 ▪ 因为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我向来认为恋爱不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恰恰相反,恋爱是一种“面对对方时极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的状态。 ▪ 性的光谱涵盖了暴力到交欢的种种层次,爱的光谱也涵盖了控制到自我牺牲的种种层次。无论是性还是爱,都完全不需要理想化。 ◆ 认可欲求 ▪ 别为了一点小钱脱下内裤。别对不喜欢的男人张开双腿。别因为男人的奉承就在人前脱光衣服。别误以为在人前脱光这种小事会改变你的人生。别为了得到男人的赞赏当着别人的面上床。别因为某个自私的男人对你心生情欲就得意扬扬。别靠男人给的认可活下去。别用笑容回应男人的麻木不仁。别封印自己的情绪。还有……别再轻贱自己了。你的母亲和父亲肯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说起来,女性主义一直主张的就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认可也能做好我自己”,我的价值由我创造。眼看着年轻女性研读“斩男妆”和“斩男穿搭”指南,为了通往婚姻的交往机会而眼红,我是真心觉得可悲。难道女性直到今天还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认可吗? ◆ 工作 ▪ 上野研讨组也走出过几位独具一格的作家。而我对开始走红的研究生的忠告始终是:“不要被用完即弃。” 无名的年轻人一旦意识到有人需要自己,便会心生欢喜。要是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别人关注或得到赞赏,他们就会得意忘形。作品要是能换来金钱,那就更不用说了。编辑总在寻找有走红潜力的人才,年轻人很容易被这样的编辑唆使,信以为真,甚至刻意迎合。可他们一旦过气,编辑便弃之如敝屣。我对此深有体会,毕竟也是过来人。所以我一直苦口婆心地劝他们脚踏实地,积淀出不受时代和潮流影响的东西。 ▪ 我始终坚信,即使读者的购书动机有违我的初衷,但只要他们在阅读之后理解我的真实意图就行。值得庆幸的是,比起误解与误读,我遇到的更多是优秀的读者,让我感到自己的观点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过于害怕被误解,人就一句话都没法说了。既有正解又有误解也无妨,管它是八二开,还是六四开,只要我觉得正解多于误解,就有勇气继续写下去。 ◆ 团结 ▪ 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女士给出了令人难忘的回答:“嗯……四十多岁有四十多岁的苦,五十多岁有五十多岁的苦。人啊,无论多大年纪,日子都轻松不了。”她在晚年遭受了亲朋好友的无情背叛,尝尽了难以言喻的苦涩。 她年近古稀时写了一首题为《归路》的诗。其中有这样一段: 此去向何处, 归路何其长。 可见上了年纪的人也一样无处可归。家庭和子女都成不了“归处”。 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许有人与你同行,也许没有。有旅伴也许是幸运的,也可能不幸。有时候,旅伴确实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光添彩。 不过到头来,终究是孤身一人。 只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便不难做出选择了。 ◆ 女性主义 ▪ 谁都不会突然变成父母。女人也是慢慢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母亲。男人又不是没有学习能力,但妻子对丈夫的期望值太低,于是不得不独自扛起一切,这样的情况不仅限于卡桑德拉综合征的患者。 ▪ 我之所以相信别人,是因为遇到了让我觉得值得相信的人,与他们的关系带出了我最纯净美好的一面。人的好与坏取决于关系。恶意会牵出恶意,善意则会得到善意的回报。权力会滋生揣摩上意与阿谀奉承,无助会催生出傲慢和自大。我看某人不顺眼,对方可能觉得我更讨人嫌。也许大家都有狡猾卑劣的一面,若想让自己心中的美好成长壮大,远离计较得失的关系才是明智之举。 ◆ 自由 ▪ 我感到,即便只是遭到小规模的抗议,人们也会过度畏惧事情会酿成新闻,想假装无事发生,于是随随便便就把有问题的东西删掉了,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到,毫无长进。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暴力的谩骂,而在讨论的第一线,我看不到丝毫捍卫表达的气概。在抗议者越战越勇的时候,我本希望捍卫表达的声音会更响亮,可最后只有匿名的谩骂屹立不倒,活力充沛。 ▪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凄惨的谋杀和性暴力,但没有人嚷嚷着要禁止它们。现实和表达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时候,正因为人们在表达中做出了犯罪、杀人、虐待之类的事情,才不至于在现实中这么做。也正是通过这些表达,我们才能深入学习男人、女人和人。这就是为什么我是女性主义者中少有的“表达自由派”。因为我认为想象力是无法管控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某些表达产生不快,我也不阻止你以令人不快的方式进行表达。不仅如此,我还会捍卫你这么表达的“自由”。但我对你的表达感到不快,并将这种不快表达出来也是我的“自由”。我反对的是法律限制、政治干预等来自公权的压制。迄今为止的“抨击→删除”都是市民活动的成果,而不是行使公权的结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