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说得具体些,宇宙是一个悬浮于火海中的大空心球,球上有许多小洞和一个大洞,火海的光芒从这些洞中透进来,小洞是星星,大洞是太阳。” “很有意思的一个模型,”汪淼看看大铜球说,现在他大概能猜出那是什么了,“但其中有一个大漏洞:太阳升起和落下时,我们看到它与群星是相对运动的,而大球球壳上的所有洞孔的相对位置应该是固定的。” “很对,所以我推出了经过修正的模型,宇宙之球是由两层球壳构成的,我们看到的天空是内层壳,外层球壳上有一个大洞,内层球壳上有大量小洞,那个外壳上的大洞透进的光在两层球壳之间的夹层反射和散射,使夹层间充满了亮光,这亮光从小洞中透进来,我们就看到了星星。” “那太阳呢?” “太阳是外层壳上的大洞投射到内层壳上的巨大光斑,它的亮度如此之高,像照穿鸡蛋壳一般照穿了内壳,我们就看到了太阳。光斑周围的散射光较强,也照穿了内壳,这就是我们白天看到的晴空。” “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两层球壳进行不规则转动呢?” “是宇宙之外火海的力量。” “可不同时期的太阳大小和亮度是不一样的。在你的双壳模型中,太阳的大小和亮度应该是恒定的,如果外界火海不均匀,至少大小应该是恒定的。” “你把这个模型想得太简单了,随着外界火海的变化,宇宙的外层壳的大小也会膨胀或收缩,这就导致了太阳大小和光度的变化。” “那飞星呢?” “飞星?你怎么总是提飞星?它们是些不重要的东西,是宇宙球内乱飞的灰尘。” “不,我认为飞星很重要。另外,你的模型如何解释孔子时代太阳当空熄灭呢?” “那是个罕见的例外,可能是宇宙外面的火海中的一个暗斑或黑云正好飘过外层壳上的大洞。”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