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十分冷淡存知己)
读过 书之归去来·海上乱弹
朱彝尊的《词综》、沈德潜等的《五朝诗别裁》都不是什么“善本”。特别是《清诗别裁》(原名《国朝诗别裁》),沈德潜为了逢迎清朝皇帝,竟将一些明遗民的作品,改得一塌糊涂,连他自己祖父沈钦舆的诗也改得俯首帖耳、吞吞吐吐(可惜我所藏的沈钦舆集尚未发还,这里举不出例证),真是令人发指而且气短。印行这样的选本,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大册精印,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P22,谈“善本”,1979年6月30日,《黄裳集 创作卷 XI 书之归去来 海上乱弹》,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
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沈德潜曾是红极一时的选家,他的《唐诗别裁集》等选好以后先送呈御览,目的无非是借皇帝老倌的声势树立自己的权威,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到底如愿以偿,将御制序刻在《唐诗别裁集》的卷首,四周围起龙纹花边,朱红套印,以别于墨印的正文。这种宣传手段是有点用处的,有效期竟一直维持到不久以前。《别裁集》的真价只能由文学批评家来评说,我在这里想指出的只是沈德潜一种极坏的恶习,就是像三家村塾师那样喜欢篡改古人的作品,而且并不声明,连金圣叹使用过的拾出“古本”来的手脚都免去了。可谓鲁莽霸道之至。如有空闲,找出入选的原作,一一对校,那是会找出全部罪证来的。为简便起见,姑举二例。
《含翠轩诗钞》,长洲陈叶筠撰,康熙王闻远刻本。原书书眉有旧人墨笔注,卷二《张雎阳庙》诗上注云:“此首归愚尚书选人《国朝别裁集》,后半首经其点窜。”原诗下半(P138)“遗像眦还裂,英雄气尚嗔,惊飙何处起,犹似扫黄尘”。四句被沈德潜改了三句,变为“卞壶拳还握,苌弘血尚新,灵旗风卷处…”不论原作或改笔,我都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实在没有什么金铁之分。另一首人选的《寄许子逊》,原作的起句“一别经年尺素虚”,被改为“不见南来双鲤鱼“”;“春来何处堪凭吊”,“来”改为“深”。这真是好恶随心,信笔点窜,恰如老夫子批改学生的课卷。选家而有这样的专断权力,是使人吃惊的。
沈德潜对古今诗人,都看作自己的“诗弟子”,就连他自己的祖父也不曾放免。《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收沈钦圻诗五首,但小传下识语却说,“兹录感时伤事六章”,不知何故(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沈钦圻字得舆,诗集名《晤书堂诗稿》,乾隆中沈德潜刻本。前有陆世廉序,后附沈德潜撰《先祖行述》。集甚少见,三十多年前我偶然买到朱鹤龄的《愚庵小集》,这诗稿就附订在第四本后面。后被掠去,好不容易最近才找了回来,使我有可能与《明诗别裁集》对照,举出沈德潜删改的实例。
沈钦圻的诗写得不坏。有感情、有文采、有史实。但沈德潜所选的并非集中代表之作。五首之中,也点窜了三处。《书事》诗尾联“唐家灵武业,望断素冠人”。“冠”改“衣”。这是因改字面,同时也抽换了原意的。《咏史》诗指斥南明弘光小朝廷的乌烟瘴气。第二首颈联云“殿上黄幡绰,宫中郭顺时”,被沈德潜改为“乐奏李天下,歌传郭顺(P139)时”了。
汤大奎《炙砚琐谈》卷中一节:
太仓崔不雕(华)诗,“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人目为“崔黄叶”。沈归愚以丹枫黄叶,不无合掌,易“丹枫”为“白苹”。归愚好擅改名作,往往点金成铁。此却大胜。然亦有来处。明鄱阳董士昂(轩)太宰句云,“黄菊清香人病后,白苹风冷雁来初”。二诗风味何相似也。
汤大奎指出了沈德潜的恶劣作风,可见这已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公开秘密。又指出沈的点窜原则,不过是“合掌”之类的老教务,也就是只求字面好看,事实全可不顾。至于字面到底是否真的能改得好看,实在也危险得很。奇怪的是汤大奎说沈德潜也有改得“大胜”的时候,还找出了那“来处”,似乎颇有点比较文学研究的味道。不过我以为这正是谬论。脱离实际,脱离作者原来的真实感情,只求字面上好看,不惜作伪。这正是一种恶劣的倾向。将古今一切诗人,包括自己祖父在内的作品,一并看作小学生的作业,放手点窜,毫不脸红,还把改头换面后的赝品充作原作,推荐给普天下看官。这种作风,放在今天,是应该吃官司的,实在已脱离文学批评的限度很远了。
P140,谈“全集”
在《前尘梦影新录》里谈到《含翠轩诗钞》时,黄裳又说:
沈德潜曾选数诗入《别裁集》,意为点窜字句,不见原刻,不能发其覆也。德潜好为人师,往往点金成铁,最为恶趣,而知者不多,往往为其所愚,作者又大不幸矣。
P79,《黄裳集 古籍研究卷 II 前尘梦影新录》,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月1月第1版
弘历禁钱氏(钱谦益)书,纯属偶然,且缘于沈德潜。沈德潜是“大佬”,曾任少詹事、詹事,升值书房副总裁,八十多岁致仕后,又封给礼部尚书衔,甚至到了九十岁还晋阶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而且弘历多次下江南,几乎多要他来陪护。沈为父母乞诰命,弘历即赐给三代封典。皇上的宠爱,真是令沈德潜有些忘乎所以了。
也真是没事找事,乾隆二十六年(1761)沈选《国朝诗别裁集》竣,其恃弘历与之恩宠,上书弘历求序。弘历见集首列钱谦益诸人,大为不满,以千秋忠孝名教为由,因人废言,不允其诗冠清朝,而降旨毁其原板。云:“沈德潜送国朝人诗而求序,以光其集。德潜老矣,且以诗文受将达之知,所请宜无不允。因进其书而粗观之,列前茅者则钱谦益诸人也。不求朕序,朕可以不问,既求朕序,则千秋之公论系焉,是不可不辨。夫居本朝而妄思前明者,乱民也,有国法在!至身为明朝达官,而甘心复事本朝者,虽一时权宜,草味缔构所不废,要知其人则非人类也。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则不可,在德潜则尤不可。且诗者何?忠孝而已耳。离忠孝而言诗,吾不知其为诗也。谦益诸人,为忠乎?为孝乎?德潜宜深知此义,今之所选,非其宿昔言诗之道也。”(《十二朝东华录》乾隆朝卷廿一)
P126,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沈津《书丛老蠹鱼》,中华书局2011年1月北京第1版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季振宜
季振宜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有《延令宋板书目》,读起来也真使人为之向往而佩服。不过我却买...
-
黄丕烈
清代中叶有一位著名的藏书家,黄丕烈(荛圃),以收藏宋板书著名。他有一个别号是“佞宋主人...
-
沈德潜
-
题跋小文,是从宋人才开始注意并大量写作的
题跋小文,是从宋人才开始注意并大量写作的。影响最大的应数苏轼和黄庭坚。他们所写也还不是...
-
初印本
汪景祺的《读书堂诗集》不过是少作,并无可观,全书充斥着封建文士无聊生活的描绘,但书前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