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枯燥乏味
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枯燥乏味,根本就不值得一说,那些将其描绘得趣味盎然的书籍和言论,全都是迫不得已的夸大其词,无非是为了证明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蛰伏在工作或是社会义务的蚕茧中,人类灵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虽能记录下欢欣与痛苦的不同,却绝不像我们假装得那般活跃警醒。即便是在最为令人兴奋的日子里,也大多会有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死水般的时刻,虽然我们持续不断地大喊“我快活极了”或是“真是吓死我了”,其实我们根本就是在惺惺作态,言不由衷。“就我的感觉所及,我觉得享受或是恐怖”——事实不过如此,而一个经过精确校准的有机体则会对此三缄其口。 引自 讲故事,或曰,低级的返祖形式! 这是书中来自《印度之行》的一段引文。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段话。由此也可见,文学阅读,确实是和个人体会相关的。
我的身边不乏愉快、积极的朋友,他们的感情也绝不是假的。一方面受他们鼓舞、希望自己燃起哪怕一丝对生活的好感,一方面也会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过得太不如意了,才会对美好的生命生出如此的厌烦。
不过,现在既然大作家都这样说了,并且言之凿凿地说多数人都在演戏,那不如便相信了,让自己活得更潦草一些。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装帧不错。
主要谈一些对文学的看法和理解,总得来说,基本观点是:文学阅读是需要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必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故事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记得曾经应聘某报的书评编辑时,和面试官谈到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经他提点想到八九十代东欧的环境,一时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是很有收获的经历)
在这意义上来说,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其难度可能在社科读物之上——因为后者正专注于记录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时代背景,而这些都是了解前者的背景。
从小看名著就有些糊里糊涂的,看到书里提到有的大作家也看不懂名著,顿时又放过了自己。
3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