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通向散文之路
1.往事可以清晰的重现吗,当回溯时,除却我们刻意保留的那些片段,过去的岁月也大多会变成回忆本身淡淡的影子,终于在记忆里真实也若隐若现,而想象掺杂其间。淡淡读来,那些让人动容的细节描写,那条承载夏米感情的蓝色缎带,那朵文学家孜孜以求的金蔷薇。 2.当目光跟随自由的步伐,投射到波罗的海沿岸,拉脱维亚的冬天,大海的上空阴霾蔽日,垂下一条条白练,是纷扬的雪。作家写作的动因是什么?是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穆尔塔图里和梵高,用曲折困顿构筑的现实一生,向献诸真善美的理想万岁。普里什文说:“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不把自己视作特殊的、独来独往的人,而是做一个和一切人一样的人。“我想这句话可以形诸每一个人,在投身使命感,忘我创造里,本没有高下尊卑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在奋斗中收获幸福的硕果。 3.写作的源初动力是什么,创作欲这种精神状态,是何时萌生的?岁月的流迁若不能磨灭童真的诗意,若眼底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新鲜。作者一一铺陈他的创作历史,从中学华丽空泛、辞藻堆砌的蹩脚诗句,到异国情调丰盈的幻想之海,这份对奇异的向往,令人能从平凡中发见不凡,而在不凡里找到平凡。当发现笔下的诗作不过是镀金的木花时,作者开始向短篇小说的创作迈出脚步。 4.在明悟伴随爱情而来的并不是“垂死的百合花的苦楚“,而是俗世受偏见、固执所挟控的陈腐头脑,向美好的肮脏诋毁后,作者开始了第一篇小说的创作,这次创作的经历所昭示的,是真实与质朴,是作家自我立场的毫无保留的表达,必须挣脱一切束缚,在自由的原野上驰骋,一个思想感情丰盈的新世界,会展现在人眼前。而这创作激情的养料土壤,就在于生活,不是刻意的寻找素材,而仅仅是投入生活。 5.构思是怎么诞生的?要以什么为先决条件?构思好比闪电,当空气中的电在积云中饱和,在积雨云稠密的带电水汽中,便会爆发第一道闪电,当人的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的印痕的意识逐步积累,到临界的时刻,混乱的世界就会产生构思。它需要的是一个推力,推力可以是一切,在托尔斯泰甚至可以是一朵不起眼的牛蒡,但前提是题材有所酝酿。在电闪雷鸣后,暴雨袭来,形象与语言的和谐洪流,便是构思的体现。构思的形成与充实是不间断、时时刻刻的过程,而要形成构思,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另外,对于灵感往往存在误解,灵感不是亢奋,用普希金的话说:“灵感是能活跃地接纳印象,因此也就能敏捷地理解概念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敏捷的理解力是有助于解释概念的。“灵感是严谨的工作状态,却散发着诗的光彩。 6.当作家落笔,作品便会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展开,笔下的人物往往会挣脱提纲的束缚,沿着内在逻辑前进。因为只有当作家真正落笔去写时,作品才开始灌注生命,真正活着。但作家并非临摹生活,而是在作者自身意识记忆想象经验下创作。 7.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的由来源于作者童年时代对干旱与沙漠的厌憎,而夏茨基对沙漠的讨厌又再次唤醒并加深了这一感情,在作者返程看到车窗外的美丽天际时,写作的欲望激荡不已,写什么呢?“只要我所写的东西能够把我有关美好的大地的那些想法,把我要使大地不致贫瘠、干枯、死亡的热望,聚合在它的周围就行了,只要能够把上述两点像受到磁石的吸引那样,吸牢在某个题材上就行了…而且必定会同样洋溢着当初主宰了我的那些感情。显然,构思几乎总是渊源于内心。”构思酝酿的阶段开始了,是用现实生活的内容去充实构思的时候了。通过在地图上神游,对各地风光习俗的想象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它们,而在图书馆的各类资料里巡遨,旅行家地理学家们的求知欲与丰富的知识也有助于对写作内容的深入了解。凭着微薄的旅费,作者在为报刊撰写特写的过程中,通过亲身游历,为小说撰写积累了素材。终于在北部出差中,完成了这部小说。真实与对大地的热爱,是这部小说散发感染力的前提。 8.生活素材里日常生活的细节是无法研究的,只有置身其中,亲尝生活的喜怒哀乐,亲自去思考,生活才会在他记忆与心灵里留下印痕。尽管篇幅短小,也需要大量批历素材,才能从中发掘出可以运用的珠玉。有时候,夜间的山风、秋季的悲氛,那些亲历的感受就能成为小说的主导。 9.细节总跟直觉紧密相联,直觉即通过局部、细节、某一特性再现整体图景,细节要像一道光瞬间照亮黑暗中的人或现象时才有存在的必要,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人物、处境、事件甚至时代产生直觉正确的概念。 10.想象和思想之间从来没有明确的鸿沟,物理定理、建筑、电影、音乐、文学,都离不开想象的翅膀。伟大的思想源于人的整个存在,源自心灵、想象、理性——一切产生文化的媒体介质。想象基于记忆,而记忆基于现实生活的现象。记忆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借助联想或称之为浮想的规律之线串联梳理,指示着想象前进的路线。 11. “散文相邻的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散文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诗歌所特有的新鲜和容量、建筑的和谐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他们如同散文的辅助,想给小说注入生动的特征,就要对你描写的事物有直观清晰的感受,缺乏激情与文化素养的文字是干瘪无味的。只有热爱土地与其上生活的人们,才能看清他们。抱以画家般非用颜料把事物绘出不可的宗旨来看待人和物,可以避免浮光掠影的浅薄,洞烛事物的真实趣旨;循着画家的视角,执掌天空的乌云、释放在森林里的刺目雷电都涂上了迫真的色彩,暴雨前后的天空的光和色都在画家洞纤察微的目光里清晰毕现。就像莫奈眼中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晨雾,画家往往能发现流俗浊眼之外的景象,并将之付诸画布。“自然界中的光和色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而应当全力以赴地加以研究,并乐此不倦。对于艺术来说,只有那种在心中占有牢固地位的素材才是有用的。”在观赏美的时候,心间会升起一股接近形而上超脱的颤动,这是艺术的气息,是渴求净化内心的前奏,就像自然的美景可以涤清荡除俗气的尘垢,心灵也得以净化。揣摩各色建筑的结构装饰、各部分的关联构合,感悟建筑背后的哲学并培养起个性化的审美,这对文学创作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文学的至境,乃是诗与散文的融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