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看不懂「敦煌」?
drunkenstain (保持神秘是我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在读 敦煌如是绘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敦煌? 第一个原因,敦煌并没有做好,被你理解的准备。 敦煌,是由历史上无数人接力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者说它像一个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无前例的密室,里面夹杂着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今天,敦煌面临的首要课题是需要被保护。如果你不去看它,它并不会脱离了墙壁来找你。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外来人,如果你只是莽莽撞撞地闯进去,面对无数条线索,往往会不知该从何着眼。它固有的叙事逻辑和层层叠叠的表达方式,是我们短时间内很难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习惯了读图的“信息”,却读不懂图的“气息”。 我们习惯了在美术馆里观看油画,习惯了通过平面画册来欣赏画作,习惯了在屏幕面前观看图片,更在意的往往只是“画面”、“故事”或“价格”。 在这样的审美经验和观看习惯下,我们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敦煌壁画”这种形态。敦煌壁画隐身于洞窟之中,这种360度全包裹感的艺术形式,动辄数十平方米的尺寸,画面看起来全无重点,往往又全是重点,令人无从着眼。 相信曾进入洞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这一点:敦煌壁画的“气息感”,远胜过它的“画面感”。有人评价说只有西方文艺复兴巅峰期间的教堂艺术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它在体量和参与者数量方面又远远不及敦煌。 第三个原因, 在价值观、时间和常识方面存在的鸿沟。 古人在精神追求和向内探索方面,面对较少的信息,干扰较少,对信息解读的密度极高。换成我们熟悉的语言,这就是专注度更高。我们常说敦煌画匠的“匠”,另一方面也就是匠心的“匠”,如果不肯用更耐心一点的方式去看,就无法和壁画保持在同一频率里,自然看不懂。 喜欢热闹的参观者慕名而来,打卡而去,在如此短时间的物理接触里,跨文化、跨时空、跨语境,难以理解是理所当然的。 接触敦煌,要先把自己放空。 不要轻易做价值的判断,不要只是带着好奇或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也不要轻易去下定义。 引自 前言: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站在局外,我们习惯于把敦煌当成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或一种发生了的历史现象来看待。然而和其他绘画形式不同的是,敦煌壁画是由世代画师共同创作的延绵不绝的心流,是代代相传的技法积淀。每一代人都在深入研究上一代人创作的基础上临摹学习,按照一定规制并结合当代的特点进行再创作,从而演绎出新的含义。 引自 前言:对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195人阅读
drunkenstai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敦煌」?
-
前言 P5
在地理位置上,敦煌联系着东西方,联系着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今天...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