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第1种类型的依恋模式是回避型,在人群中占20%。作为回避型依恋者,我们不愿意和别人有密切交往,我们想要自给自足,既不依赖别人,也不被别人依赖。我们认为,其他人都是有敌意的,并且会拒绝我们。预料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抢先报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尖刻和固执,我们如果不得不与人交往,就会采用盛气凌人和专横的态度。
毫不奇怪,鉴于我们的厌世态度,在20岁出头的年纪,我们不愿意安定下来,也不愿意要孩子,到了30岁时,我们可能还没有结婚生子。这种不感兴趣会持续下去。对于婚姻破裂,回避型依恋者似乎并不在乎,往往表现得很轻松,不会患得患失;如果失去了亲人,回避型依恋者也会显得不太在乎。但这种不在乎只是表面上的。如果进行体征测量(如心率或手掌出汗量),则能看出他们内心很不安,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在性方面,女性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不会有很多伴侣,而男性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更活跃。他们喜欢露水姻缘、单纯的肉体关系、与有夫之妇发生关系。回避型依恋者都说自己不喜欢在性关系中表现得情意绵绵(如与对方爱抚、拥抱、亲吻或凝视对方的眼睛)。他们喜欢用嘴或用手进行性接触——涉及较少的情感。
我们如果是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会更喜欢工作,而非谈恋爱,我们坚持认为,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就会有幸福的爱情。然而,工作中总是有无尽的烦恼,这可能因为“我们的同事都那么无能和固执”。对同事吹毛求疵使我们更喜欢单独工作,专注于计算等孤立进程,从而避免了和烦人的同事们打交道的压力。我们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基本上没有社交生活,也很少休假——因为我们不喜欢度假。
与其他类型的依恋者相比,回避型依恋者更有可能是不可知论者。但如果非要描述一下心中神的样子,我们可能会说,神很遥远,不可接近,特别有控制性。我们认为,神不可能很关心我们,它会拒绝我们。这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揭示了回避型依恋模式的成因。与我们想象的最高神一样,在我们心目中,母亲也是控制性的,会拒绝或否定我们——母亲在我们心目中之所以是这种形象,是因为总的来说,她就是这样的。
除了在婴儿期受到这种类型的照顾之外,在童年期,回避型依恋者也可能会受到不敏感的照顾,当我们在青春期经历成长的烦恼时,父母的反应通常是严厉、苛责和冷漠的。其结果是,成年后,作为回避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由于预期自己会被人拒绝,我们会抢先一步——在被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