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新石器时代到商代
第一章 由新石器时代到商代 第一节 中原的新石器文化 ●公元前五千多年的裴李岗-磁山文化,前者在河南中部,后者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均已有农业的痕迹,包括谷物、陶器、家畜等。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为代表,有了抽象的符号,社会组织和生产水平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有了包括居住、储藏和公墓的村落。 ●在仰韶文化基础上的龙山文化遍布河南、陕西、山东。有了为宗教仪式而发展的用具,祖先崇拜也已经制度化,也出现了社会分化和职业分工。同时龙山文化也辐射中原以外。 第二节 中原四周的新石器文化 ●其中几种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各有异同。 第三节 商以前的国家与部落 ●夏文化的代表--二里头文化晚期呈现商文化特征,可能处于夏商交替。 ●出土可容纳万人的宫殿遗址,显示了夏当时足以动员十余万工的政治组织能力。 ●有铜器出现,但仍以石器陶器为主。商人很可能起源于东夷,夏商之间可能平行发展,直到商从东方崛起,取代夏,入主中原。 第四节 商代的青铜、制陶与建筑 ●商代有大型青铜器,其铸造过程需要三百多人同事操作,其原料铜铅锡多来自于安阳周边。 ●陶瓷工业中出现了1000℃以上高温烧制的刻纹白陶,已经有成型的陶器作坊。 ●建筑方面有一千三百万人工的盘龙城,城内居住,并有宫室,城外有铸铜、骨器、陶器的作坊和农业聚落。宫城技术和二里头文化类似,但布局不同于二里头及后来的西周格式。 第五节 商代的国家 ●商以北有鬼方、危方、微方等牧人部落,和商有较多冲突,多见于卜辞。 ●商以西泛称为羌,同为农人,经常被抓来为奴,有人方、盂方、井方等。 ●东方和南方的方国不常见于战事卜辞中,以文化渗透为主。长江以南颇有商代文化的分布,如吴城文化及湖熟文化都受商的影响。 ●晚商末期已经有了文武的不同组织,分别管理族众和军事扩张,有成建制的军队,青铜被大量运用于武器中。 ●商由夏继承了中原的霸权,扩大了领域和组织,有了整合的文化和充实的政治权利。 第六节 商代的农业与文字 ●商代农业作物主要是黍稷与麦类,也增加了南方的稻。黍是黄米,稷可能是小米或者高粱,也泛指谷物,均多见于卜辞和诗经。 ●卜辞中也多有描写农耕的文字,耕田有明确的步骤和计划,会平整土地,除草和增肥,也会定时抛荒轮流作业。 ●农具多为石器、骨器和蚌,安装木柄,和夏区别不大,主要是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商代文字从大汶口及其他古代书写符号发展为相当完整的文字,再由西周继承,实为后世汉字的祖先,称之为“雅言”。中原以外的其他文化中的文字系统都不能与之抗衡。 第七节 总结 ●新石器时期中国多个文明互相影响和竞争,产生了第一个政权夏,国家的组织能力大超之前的村落,凝聚自然与人力资源创造文化,国家有了符号和文字。 ●建筑也讲中原和南方的技术结合起来,建造大型建筑。 ●同时青铜被应用于武器和礼器,使得可以在武力和文化上开疆拓土。 ●农作物中在原有黍稷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的麦和南方的稻,同时有组织的开荒屯田。 ●西周将在商夏的基础上,创造中国文化的母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