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吹吻橙
在读 发现城市之美·深圳福田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深圳市委市政府提议在政府大院里建一座雕塑,一来 表达开拓精神,二来鼓舞广大来深建设者,于是邀请了有名的雕塑家潘鹤来创作雕塑。 《深圳商报》在2010年3月5日发表的《最令我开心的是雕塑〈孺子牛〉》 (根据《孺子牛》雕塑的作者潘鹤的口述整理)中提到,雕塑最初的构想是“大鹏鸟”,既代表深圳,又寓意一飞冲天,但考虑到“大鹏”在院子里难以展翅,这个方案被否定了。后来市政府又想在大院里做莲花雕塑,以告诚领导干部们,和资本主义打交道一定要做到 “出淤泥而不染”。但有人认为“淤泥”指向不明确,是西方国家还是香港?再者,将外界称为“淤泥”似乎不妥也不礼貌。于是“莲花喷池”的方案也被否定了。最后有人提出以“狮子”雕塑显示威严,反对者认为既然改革开放了,“狮子”有封建衙门和摆架子的嫌疑,拉开了和群众的距离,这个设想自然又被否决了。 时间来到1983年,有一天雕塑家潘鹤和梁湘聊天,从那些忙碌的推土机、拖拉机和经济特区建设者,联想到埋头苦干的开荒牛。几天后,潘鹤去关外宝安县办事,偶然间用八块钱买了两块造型独特的老树根,以此作为《开荒牛》雕塑“树根”部分的实物参照。《开荒牛》雕塑的方案通过了,象征着经济特区开拓精神的《开荒牛》雕塑诞生了。市领导认为“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孺子牛”,经过讨论将《开荒牛》的名字更改为《孺子牛》,取“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并将“孺子牛”三个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 《孺子牛》雕塑是一头开荒牛全身紧绷,牛头抵地,四腿后蹬,竭尽全力拉着一块大树根,造型鲜明地体现出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的开荒牛精神,轮廓和线条极富动感和美感。一尊凝聚着经济特区开拓精神的雕塑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
6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