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汉语通论
我們在討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的時候說過,文字學家主要是憑字形來辨別本義,這是因為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係,分析字形有助於對本義的瞭解。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瞭解漢字形體的構造。 引自 3、古汉语通论 《漢書·藝文志》說,六書是造字之本,這是不夠全面的說法。六書中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至於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之法,因為根據轉注和假借的原則並不能產生新字。 引自 3、古汉语通论 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象形文字以圖畫為基礎,但圖畫決不是文字。原始社會的圖畫常常是畫一樣東西或是一件事情告訴別人或是幫助自己記憶,而不是簡單地表示一個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為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裡的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一點很重要),才成為文字。 引自 3、古汉语通论 (4)叔。 叔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是比父親年少的父輩。但是這是假借義。叔的本義是用手拾,《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是本義。《說文》說:"叔,拾也;從又,尗聲。"以又(指右手)為意符也表示手的動作,叔字從又,段玉裁說"於此知拾為本義也",段玉裁的話是對的。 引自 3、古汉语通论 一般人常常以後世所慣用的字去衡量古書中的字,以為上面兩組中的第二個字才是"正字"或"本字"。譬如說,人們總以為先有一個"悅"字作為本字,只是經常寫一個"說"字來代替它。這是一種誤解。既然是先有一個本字"悅",為什麼上古的經書中不用,倒反寫成"說"字呢?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上古沒有"悅"字。戰國時代有些書(如《莊子》),"說"、"悅"並用,可能是後人改的;經書不見"悅"字,是因為後人認為它是"經",不敢改,所以才維持了原樣。《孟子》有"悅"字,那是因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稱為經。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凡是《說文》所不收的(a類),文字學家們都承認是後起字(今字),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前的文字學家們由於迷信《說文》,對於《說文》所收的字(b類),不但不敢認為是後起字,反而認為是本字,同時認為第一個字是假借字。例如"舍"字,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裡說它假借為"舍";而在"舍"字條下說:"經傳皆以舍為之。"既然"皆以舍為之",可見"舍"才是本字,"舍"顯然是後起字。又如"嘗"字,本來是從旨尚聲的形聲字,以旨為意符,旨的意符是甘,甘旨是美味,所以《說文》"嘗"字下說"口味之也"。又因"嘗"字經常用作"何嘗"、"未嘗"的"嘗",所以人們又在"嘗"字旁邊加了個意符"口",用來表示"嘗滋味"的"嘗"。假如不瞭解這種情況,就會對"未嘗君之羹"這類的用法發生誤解。其實"嘗"字的歷史很短,所以一般字典沒有收錄,最近漢字簡化,又把它給簡化掉了。由此可知,所謂"本字",實際上有許多都是後起字。 引自 3、古汉语通论
46人阅读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馮諼客孟嘗君 趙威後問齊使 江乙對荊宣王 莊辛說楚襄王 魯仲連義不帝秦 觸讋說趙太后
《戰國策》的語言,流暢犀利,是論辯文的典型。每論述一個問題,都能反復縱橫,曲盡其意。對...
-
2、常用词(二)
61.【辭】 (一)口供。尚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兩造:訴訟的雙方。師:獄官。)...
-
3、古汉语通论
-
學而時習之 吾日三省吾身 君子食無求飽
《論語》是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集成的。書中輯錄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
-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知之為知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从为学的角度分析,温习旧知识而得到了新知识。 从人生的...
> 查看全部2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