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食物产生的兴起与扩散
P115
人类在野地里,从许多变异个体中选择中意的,就创造了“驯化”的情境,在人类园圃里,个体之间相互竞争,收到选拔的个体与在野地里收天择青睐的不同。
第8章节: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
亚欧大陆中特别是肥沃新月地带,超过其他地中海气候区不少,仪式西部地区的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物种丰富,二是欧亚大陆西部地区气候最为多变,这种气候差异有益于植物群的演化,特别是一年生的植物。第三,肥沃新月地带的地中海气候的海报高度和地形多样,这种多样的环境就意味着繁多的野生物种,他们都是这些始祖作物的“候选人”;海拔高度的多样,意味着交错的收获。第四个优势也是得自生物环境的多样:除了这些被驯化的植物,还有大量的待驯化的哺乳动物。
农业在最早的肥沃新月地带发端,主要是“八大始祖植物”之功。属于谷物的二粒小麦、野生单粒小麦、大麦、属于豆类的宾豆、豌豆、鹰嘴豆、苦野豌豆,属于纤维作物的亚麻。
野生哺乳动物和植物兼具,组成了一个强力而均衡的“生物包”,可以马上进行集约化粮食生产。
最后就是那里的狩猎-采集生活形态之下竞争力较弱。
整体分析下来,这些优势的产生似乎跟当地族群没有太大关系,能拥有这么厉害的作物包,是肥沃新月地带独特的气候、环境、野生植物和动物等因素结合起来的。
拿新几内亚来跟肥沃新月地带做对比就能说明问题了。都是独立发展出农业,但是由于缺乏可驯化的谷物、豆类和动物,高地又缺乏蛋白质,本地块根作为难以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食物生产的行当发展不起来。
回到最初的问题,北美印第安人没能驯化苹果,是苹果问题,还是印第安人问题?很显然,北美土著不能驯化苹果,问题在于北美整个野生动植物组合,这个组合发展潜力有限,也是北美食物生产起步晚的主因。
我是只吐司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下田好,还是打猎好?
P:87 具体地说,各地的第一批农民从未见识过农业,他们务农显然不是出自刻意的选择,也不是...
-
第七章:杏仁的前世今生
P:97驯化植物也许可以定义为:栽种植物,(有意或者无心)使它们发生遗传变化,变得对人类食...
-
第二部分:食物产生的兴起与扩散
-
第9章:斑马、不幸福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P153: 是非洲的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多到让狩猎-采集群族猎杀不完,所以才没有驯养吗?很显然不是...
-
第10章: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
P:168大陆轴线影响深远,甚至是人世悲剧的源头。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作物和牲畜传播的速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