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情感是上天为人设计的紧箍咒
何为人性?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他若尚有情感,就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他若毫无情感,他就毫无人性。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孩子吃奶时记住谁的气味,谁就是他的依恋对象。所以,怀孩子十个月,不如“耳鬓厮磨”地养他十个月。
大家不要以为心理活动都是在大脑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实人早期很多心理反应都是在感官上和生理上。这些感觉在人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孕期胎儿最先发展的是听觉;生命初期,婴儿的嗅觉先于视觉发展,嗅觉判断是婴儿最早认人的方法。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
谈恋爱也有气味相投的现象
气味很有意思,是潜意识的内容之一。
已故心理学家李子勋曾在讲爱请心理学时说过,找对象很多时候靠气味就知道适合自己的那个人是谁。有句话叫“臭味相投”,找对象就要两人气味相投才行。不是蒜味不存在了,而是大家的气味都一样了。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也是人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份“安全感”。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情感缺失。
人类的婴儿出现认人时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他会出现强烈的抗拒。这种“一对一不可分”的情感被称为“恋情”。只不过这种恋情出于依赖,所以心理学将其称为“依恋”。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扶养人。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一直持续到12岁。
依恋为什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会高兴,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人在一起有种安全感。安全感与熟悉度是相关的,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惊恐,对人保持警觉,不愿轻易表现自己。我们看依恋期的小孩过马路时,会拉着妈妈的手。如果把他独自放在半路上,他就会感到恐惧。
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次就是安全需要。我当初看到这个结论时不明白为什么他把“安全需要”放在生理需要之后、合群需要之前,研究多年我才明白,安全感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
当孩子开始认人时,就表明他已经信任了某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和出现,可以给他带来可预知的愉悦感,因而他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排他的"恋"情。“恋”就是一对一的情感,如果是一对多,则叫“爱”。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扶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他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爱恋。
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心里抚养就在于累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扶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作为父母,家庭养育的智慧之一就是扬善抑恶。
溥仪回忆,因为从小就成为皇帝,大臣见到他都要下跪,那些服侍他的太监更是低眉顺眼,百般忍耐迁就,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养育方式。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
心理约束和控制力实质是一种情感的力量。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能够感知他人的情感,一定是因为你体验过这种感受,或者你被人家告知过这种感受。
情感,作为人性的核心,不仅需要在抚养互动中形成依恋关系,还需要孩子在成长中去经历感知别人的感受。亲情越丰富的孩子,社会性发展就会越好。
如同人们常说的“养儿方知父母恩”,经历生活辛苦的人,看到别人的辛苦更容易产生理解、悲悯等更高级的情感。
所以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早年不亲自带,对孩子身上的毛病感到扎眼扎心,想方设法要通过后面的严管矫正过来,这是非常糟糕的养育方式。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
和善而坚定。
父亲要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有力量,但我从不滥用。”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养不出情感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
隔壁的三味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 心理发展有迹可循
遇到那种不想显露家庭背景的人,要小心接触。 请记住,结婚前不要着急,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考察...
-
第四章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人们很容易提出的疑问是:一岁内的婴幼儿除了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
-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地存在,然后相互转换,甚至以相反的方式并存和互补地运行,爱...
-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社会行为的规范,小可以体现在家规中,大则体现在国法中。既然每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