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篇
👉新婚姻观带来的困扰
人们觉得最美满的婚姻是那种能给个人带来满足的婚姻,这种观点似乎有悖常识。说到底,婚姻难道不应该把关系放在首位吗?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婚姻是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满足人的情感和理性需求是次要的,维系婚姻关系才是首要的。但是,在现代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寻找一个伴侣,并且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的伴侣……可以帮助彼此实现人生目标的伴侣。
这种改变是一场革命。帕克波普将这场革命赤裸裸地描写出来。婚姻原本是一种公共制度,目的是造福社会,现在却成了一种私人事务,目的是满足个人欲望。婚姻原本关乎我们,但现在只关乎我。
但讽刺的是,这种新的婚姻观实际上给人增加了极重的负担,人们对婚姻和配偶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是传统婚姻观从来没有的。而且,这种婚姻观让我们深陷两种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不切实际的渴望,以及真实的恐惧。
当代人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全都推给男性。今天的男人和女人都想要这样一种婚姻:他们可以在其中获得情感满足和性满足,而给他们带来满足的人对他们听之任之,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他们都想要一个完美的配偶:有情趣、有知识、有性吸引力、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并且,最要紧的是,支持他们的个人生活目标,支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而且,如果你的愿望是找一个不要求你作出改变的配偶,那么你就是在找一个自身近乎完美无缺的配偶,对方“维修保养成本极低”,没什么个人问题。你在寻找一个不希望、也不要求你作出重大改变的人。所以,你在找一个理想的人——快乐、健康、有趣、知足。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社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充满不切实际的人,找对象的要求如此之高。
👉逃避婚姻
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自治和自我实现,我们认为这三样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且,凡有头脑的人都深知,爱的关系就意味着丧失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说,“我想找一个愿意完全接纳我的人”,但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也知道任何深入了解你的人都希望你改变。你还知道,对方也会有各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需要,以及各种缺点。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痛苦,而且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你不想面对这一切,而你又很难向别人和自己承认你不想结婚。于是,你就打开“自动挑错机制”,把敏感度调高,这样就能远离婚姻了。
但是,如果你仅仅因为不想失去自由就逃避婚姻,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感情,而且是一种最深的伤害。路易斯形象地说:
若爱,心或如刀搅,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把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它必安然无恙。但是,在那个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
👉如何理解婚姻关系
圣经所讲的爱,并非如此单薄。圣经衡量爱,首先不是看“你想得到多少”,而是看“你想付出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失去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放弃多少自由?你愿意在这个人身上投入多少时间、情感和资源?所以,婚姻誓言不仅有益于婚姻,而且也是一场考验。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但别用结婚毁掉这种感觉”时,对方其实是在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放弃其他选择,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完全放弃自己”。说“我爱你不需要那张纸”,基本上就等于在说“我对你的爱还没有达到想结婚的程度
人类历史同样一直存在圣约关系。这是对我们有约束力的关系。在圣约里,关系的重要性胜过个人的利益得失。例如,父母可能在情绪上感觉疲惫,不想照顾孩子。但是,那些因孩子难养而舍弃孩子的父母总是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对多数人来说,那简直无法想象。因为社会仍然认为亲子关系是圣约关系,不是消费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里,市场已经成为一股支配性力量,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取代了历史上的各种圣约关系,包括婚姻。今天,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别人得满足我们的特定需要,并且代价不能太高,我们才与他们保持关系。一旦我们不能从中受益,也就是说,一旦这个关系中我们需要付出的爱和肯定超过我们所得到的,我们就会“止损离场”,终止这段关系。这个过程也叫“商品化”,在商品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贬低为经济交易,于是“圣约”这个概念正在当代文化中逐渐消失。因此,圣约是让许多人感觉陌生的概念,但圣经说,圣约正是婚姻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婚誓不是宣告现在的爱,而是宣告将来的爱,是一个相互约束的誓言。一场婚礼不应该只是宣告你们现在心里多有感觉——这是不言自明的事。不,你在婚礼上要站在神、家人和众见证人面前,承诺你要永远爱对方、向对方保持忠贞和诚实。这是一辈子的承诺,不管你里面感觉如何起伏不定,外在环境多么变幻无常。
👉正确的婚姻观
1)婚姻首先是友谊
友谊还有第三个特征,而这个特征很难用一个词来描述。最正确的词,就是“情投意契”——同样的热情。这意味着,友谊不是经营的,而是发现的。人们一旦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渴望,就会产生友谊。
性吸引力和社会阶层这些特征虽然容易识别,却不能给人任何共同愿景。你们结婚是为了什么呢?你们要往哪儿去?如果你们的共同目标主要是物质的、经济的,这些东西确实暂时可以帮助你们合一,但这些目标不能创造深刻的合一。如果你们最终达不到这些目标怎么办?达到了又该怎样?如果你结婚主要是找性伴侣,是找经济依靠,那你其实是在走向死胡同。而走向死胡同的人,注定没有同伴。
2)婚姻是要一起变成更好的人
在这种基督徒的婚姻观里,我们看到“坠入爱河”的真意。爱一个人,就是看到神在这个人里面工作,并且感叹:“我看到神正在把你变成更好的人,我真高兴!我想参与其中。我想陪着你和神一起走这条路,就是通往神宝座的人生旅程。一旦我们抵达终点,我必看见你的荣美,赞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变成这样!我在地上的时候就看见了一丝光彩,但你现在比我原来想的更美!’”每个配偶都应当看见耶稣借着福音之道在对方生命中所成就的大工。于是,每个配偶都应当让自己成为一个器皿,去参与这项工作,并且仰望二人一同在神面前侍立的日子。到了那日,他们将彼此献上,毫无斑点瑕疵,尽都荣美。
多数人找配偶是在找一个已经雕刻完毕的塑像,其实,他们应当找的是一块璞石。找石头不是为了让你可以创造你想要的人,而是因为你看见神正在创造他想要的人。人们问米开朗基罗是如何雕刻大卫像的,米开朗基罗的回答非常著名:“我透视这块大理石,我的工作只是去掉那些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在寻找婚姻伴侣的时候,双方都必须有这种洞察力,看见神创造新人的工作,并且乐意参与这个过程,把一个逐渐浮现的“新人”解放出来。
按照这种婚姻观,每个人都告诉对方,“我看见你的一切缺点、软弱和不足。但在这些东西下面,我也看见神想让你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看不到配偶的深刻缺点、软弱和不足,那你连门儿还没进。但是,如果你看不到配偶的进步和对方将来荣耀的样式,并因此而欣喜,就不能运用婚姻中属灵友谊的力量。我们的目标是看到神在配偶身上所做的善工,神正在让对方变得美好。虽然还没有竣工,但你现在就能看见神荣光的闪现。你愿意帮助配偶成为神所希望的样子。
白头偕老的关键就是投身于配偶成圣的过程;你要努力让对方变得更加美好;你要努力让对方变得更加伟大,更加完美;你要努力让对方追求诚实,热爱一切神圣事物。这是你作为配偶的职责所在。如果你们没有这个目标,结婚就只是扮家家。
3)总结
我们找结婚对象首先是找性伴侣(或供应者),如果还能作朋友,那是锦上添花——这就是当代人的求偶思路。但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首先要寻求友谊。要找一个比你更了解你的人,一个能使你变得更好的人,然后再看这种友谊能否发展成为爱情和婚姻。
所以,很多人刚开始约会就搞错了方向,等结婚以后,婚姻生活变得既没有滋味,也没有盼望。
👉 婚姻的要点1: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
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配偶;我们只是自以为认识。即便我们当初找对了人,过不了多久,对方会变。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我们一走进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婚姻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
侯活士的思想非常现实,结婚多年的人会觉得他讲到心坎里了。婚姻改变我们。生孩子改变我们。换工作改变我们。年龄改变我们。最明显的是,婚姻把隐藏的东西显露出来:我们有些特质一直存在,却不为人知,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却在配偶面前暴露无遗。
如果你结婚的目的是找到“心灵伴侣”——一个无条件支持你的人,不会试图改变你,而是帮助你达成生活目标——那么,婚姻的现实就会让你感到茫然无措。每天早晨醒来你都会发现,你必须投入许多精力才能把婚姻维持下去。更难受的是,你会发现配偶也觉得你是陌生人,并且开始跟你对着干,数落你一大堆的不是。你的第一反应是告诉自己选错了对象,没找到真正合得来的人。
然而,如果两人结婚之初就明白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建造属灵友谊,携手走向基督新造的人,那会如何呢?如果你们期待婚姻让你们帮助彼此成长,脱离罪恶,弥补缺陷,成为新的自我,就是神借着婚姻正在创造的新人,又会如何呢?如果是那样,你们会盼着“陌生人”季节来临。而且季节一到,你们就会挽起袖子干活。
👉婚姻的要点2:放弃自我为中心
我们的文化普遍假设人性本善。如果有些人沉迷于自我,生活一塌糊涂,大家就说他们只不过是缺乏健康的自尊心。于是,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善待自己,要为自己活,不要为别人活。按照这种观点,我们无条件地支持那些受伤的人,鼓励他们阻止别人干涉他们的生活,我们督促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去实现梦想。我们以为这就是医治之道。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它假设人的自我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某种受伤体验的产物。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人性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其实是一个信条——它已经成了一种宗教。虽然没有哪个世界主要宗教讲这种鼓励自私的教义,但这却是很多西方人的流行观点。
但这种观点行不通。婚姻关系不可避免需要舍己,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琐碎的小事。如果有一方总觉得“因为我以前受过伤,所以凡事都要顺我的心”,这段婚姻不可能顺利,何况双方都这样想。
我们相信,虽然人受过很重的伤害,但人心的自我沉迷不是受伤的产物。受伤的经历只是加重了这个问题,使之定型。受伤的经历是火上浇油,尽管火焰和浓烟令人窒息,但人的自我中心原本就存在。所以,如果你只是鼓励别人“永远为自己着想”,你只会让对方重蹈人际关系破裂的覆辙,婚姻更是如此。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温柔、耐心地对待受伤的人,不需要肯定和赞扬他们。这些都需要,但这些不是全部。自卑的人和自傲的人都是自我中心,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待我”。一个人很容易从自卑的网罗跳进自傲的陷阱,生活依旧是一塌糊涂。
自我中心的本质就是让你敏锐地觉察到对方的自我中心,并且因此受到冒犯,感到愤怒,与此同时却看不见自己的自我中心。
有些人会问:“如果我把对方的幸福摆在我自己的需要之前,对我有什么好处?”回答就是——真正的幸福。这就是你得到的好处,但这种幸福是通过服侍别人,而不是利用别人。这种幸福对你没坏处。这是来自“给别人快乐”的快乐,来自“付出昂贵的代价去爱别人。
你必须愿意放弃某个东西,才能得到这个东西。个人成就位于持续无私服侍别人的远端,而非近处。这是生活的普世原则:
连社会生活也是如此,你必须停止思考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整天挖空心思标新立异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创新;而一旦你只想朴实地讲真理(毫不在乎这事被别人讲过多少次),十有八九会在无意中创新。这一原则贯穿生命的始终,适用于一切领域。舍弃自己,你会发现真正的自己。失去生命,你会得着真正的生命……凡是你舍不得的,没有一样真是你的……
另外还有一种世俗的思路,认为婚姻的问题其实是你要让对方承认你的潜力,并且帮助你发展你的潜力。千万别让配偶糟蹋你。自我实现才是婚姻的目标。你必须通过婚姻发展自己,而且如果配偶不配合,你就得和对方谈判。如果对方不愿意谈判,你就得赶紧脱身,解放自己。当然,这是在给自私火上浇油,而不是泼水。8
但是,基督徒的原则是“出于圣灵的无私”——不是小看自己,也不是高看自己,而是少看自己。出于圣灵的无私,就意味着你的心思不再聚焦于自己,你意识到一切需要都必将在基督里得到满足,并且正在真实地得到满足,所以你不需要指望配偶作你的救主。深深领会福音的人,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自私是婚姻的问题所在,承认自己正在努力改正。而一旦这样做了,他们就会立刻得到一种释放,感觉自己从噩梦中醒来。在圣灵的光照下,他们看见自己从前多么小气,他们看见那些真正要紧的大事,与之相比,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多么微不足道。那些不再钻牛角尖整天抱怨自己多么不幸的人,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幸福。你必须舍弃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婚姻的要点3:认清婚姻的次序
古代文化非常强调孝道,强调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孝敬父母、达到父母的期望,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哪怕到了今天,在那些比较传统的文化中,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里仍然享有很高的权威,而儿女的责任就是孝敬父母,首先满足父母的要求。这种尊重当然不无道理。应当承认,你在成家立业之前,对你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就是你和父母的关系。没有他们,你就不能存活,更何况绝大多数父母都为孩子作出巨大的牺牲。
然而,就在这种父权文化中,对于“父母是天”的社会现实,神说:“我没有在伊甸园安置父母和孩子,我安置的是丈夫和妻子。你是和配偶结合,夫妻关系必须高于其他一切关系,包括与父母的关系。配偶和婚姻必须在你生活中居首位。”
你的婚姻必须成为对你最重要的东西,胜过其他一切。你的配偶应当从你那儿得到最多的爱、关注、殷勤和委身,其他人都不能超乎其上。尽管人与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但神让人离开父母,去打造一种全新的合一,这种新关系必须成为人生当中更重要、更强大的力量。
很多人婚姻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离开父母”,未与配偶合一。如果你的生活动力首先是父母的期望,而非配偶的期望,那你还没有离开父母。但是,如果你过于厌恶父母,那你也没有离开他们。
当好母亲的最佳办法,就是当好妻子。这是你女儿最需要从你身上学到的功课。”
👉婚姻的要点4:平衡作用真理的力量和爱的力量
1)真理的力量
我主持婚礼的时候,常用桥来比喻婚姻的这个问题。想象一条河上有一座桥,桥上有结构缺陷,几乎看不出来。可能有细如发丝一样的裂缝,需要非常仔细检查才能发现,但肉眼看不出什么问题。现在有一辆十吨大卡车开上桥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卡车的压力会扩大那些发丝一般的裂缝,现在就看得见了。结构缺陷会暴露出来,所有人都看得见,因为卡车的重量压在桥上。这下,所有缺陷都清清楚楚。卡车并未制造裂缝,只是把裂缝暴露出来。
你结婚之后,你的配偶就是一辆大卡车,从你心上直直地开过去。婚姻把你的缺点全部暴露出来。婚姻并没有制造弱点(尽管你可能责怪配偶要为你的失败负责),婚姻只是暴露弱点。但这不是坏事。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完美了,又怎能改善,成为“荣耀的自我”?
要让婚姻成为有助成长的健康关系,首先要接受婚姻生活这一固有特点。究其本质,婚姻具有“真理的力量”——它能向你展示你的本相。人们听见配偶刻薄而全面地批评自己,会感到十分错愕。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找错了人”。但你必须意识到,归根结底,使你内心的罪大白于天下的,并非你的配偶,而是婚姻本身。与其说婚姻让你面对配偶,不如说婚姻让你面对自己。婚姻给你展现一幅未经粉饰的现实主义图画,图上画的就是你自己;然后揪住你的衣领,逼你仔细看。
这听上去有点让人泄气,但其实这是通往自由之路。婚姻辅导员会告诉你,只有你看不见的缺点才能奴役你。如果你否认自己性格中的某个特征,那么这个特征就会控制你。但婚姻揭开黑幕,把灯打开。现在有希望了。你终于可以对付真实的自己了。不要抗拒婚姻的真理力量。要允许配偶告知你的问题是什么。保罗说,耶稣“洗净”我们,让我们没有瑕疵。要给配偶这个权力,让对方洗净你。
所以,我们看到,婚姻的“真理的力量”是一份大礼,却也是一份难收的大礼。一旦你看到配偶的某些新缺点,或者对方总是告诉你这不对那不对,我们会感到五雷轰顶一般。我们好像刚开采出来的矿石。结婚的时候,你只看到金子,但随着时间流逝,你看到一切杂质。你看到对方各种糟糕的态度、性格缺陷和坏习惯,这些东西都是矿渣,要随着时间被神的荣耀焚烧干净。这些缺点并非恒久不变。但它们会在你眼里变得可怕,并且造成严重问题,令人难以忍受。然而,如果两个人都学会区分矿渣和金子,这种状况就可以得到改善
我们应该说:“我讨厌他这样做,但那不是真正的他。那不是不可改变的。”更好的做法是两个人一起努力,找出对方身上的矿渣和金子,达成一致意见,然后就可以这样说:“这是真正的你,这是真正的我;这是神希望我们变成的样子,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得齐心协力对付这个问题。”
人看见矿渣会感到失望,我承认。一旦看见配偶的缺点,有些人就想逃离婚姻。有些人则选择退缩,调低幸福期待值,开始学习和平共处。还有的人长期争吵,责备配偶给自己带来不幸。然而,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点:一旦看见对方的缺点,就想,“我得找个更好的”。
但基督徒婚姻的优点就在于你完全可以去想象“更好的”,因为你可以去想象对方将来的样子。那个更好的人,就是你现在的配偶
2)爱的力量
对我们伤害最大的话语,可能来自于我们自己。很多人有一种自我对话的习惯,他们不停地在心里痛斥自己笨蛋、愚蠢、没用、失败。
但现在,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进入你的生命,此人能推翻多年积累的对你的一切判语,不论这些判语来自别人还是来自你自己。6婚姻赋予你的配偶一种强大的力量,对方可以重新塑造你的自我形象。不管别人说过你什么话,对方都可以推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救赎过往的时光。你配偶的爱和赞许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医治你内心深处许多伤口。为什么?如果全世界都说你丑,但你配偶说你美,你就觉得自己美。借用圣经的话,你的心可能责备你,但配偶的观点比你的心更强大。
永远别糟蹋对方最主要的爱的语言。永远别故意去伤人,这种伤害是很深的。一个非常希望妻子在公众场合尊重他的男人,无法接受妻子当着朋友的面嘲笑他。一个需要很多赞美的女人,丈夫的冷漠会让她崩溃。
3)平衡
全世界那个把你的心攥在手里的人、你最渴望最需要得到其赞扬和肯定的人,正是全世界那个被你的罪伤得最深的人。一旦配偶大大得罪我们,我们就运用真理的力量。我们告诉配偶,对方是白痴、蠢货、自私的猪。然而,我们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批评会造成多么大的破坏。有时候,我们破口大骂,说一些特别难听、特别伤人的话,然后发现配偶变得十分消沉,穿着睡衣只顾埋头抽烟喝酒。出了什么事?因为我们具有爱的力量和肯定的力量,若我们不运用这种力量,真理的话语就会失去益处,毁掉对方。
我们明白了真话的破坏性之后,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可能会下决心只说好话。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告诉配偶我们多么失望。我们紧闭嘴巴。我们伪装自己,隐藏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使用爱的力量,不使用真理的力量。
但这样一来,婚姻就失去了帮助双方属灵成长的伟大潜力。如果我发现配偶对我不真诚,那她对我的赞许就会显得软弱无力,不能影响我的生命。只有当我知道配偶常常对我说实话时,她的赞许才能真正改变我。
要点在于:真理和爱必须并行,不可偏重,但做到这点非常难。我们受伤的时候,就只用真理的力量,没有爱。这种对抗的愤怒和痛苦可能导致另一种错误:只努力去爱却不讲真话,可是到了最后,双方都不觉得对方爱我。
我们需要二者紧密结合,彼此交织。我们需要感到伴侣非常爱我,甚至在他们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承认缺点。然后,我们就可以认识和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能够成长。我们在婚姻中应当这样,但常常却不是这样。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当我们发现配偶缺点的时候,我们过于愤怒。我们很难在爱里讲真话,很难让真理和爱并行不悖。那该怎么办呢?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正确的“研磨混合剂”——生命中赦罪的恩典,你就会用真理去伤害别人。而别人则要么反击,要么撤退。你的婚姻就会进入“有理无爱”的模式,常常争吵,谁也不让谁;或是进入“有肤浅的爱却无真理”的模式,双方粉饰太平,逃避问题。
婚姻中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能够直接地、不加掩饰地对配偶讲真话,告诉对方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完全地、毫不自义地、喜乐地表达饶恕,而且不会让对方感觉你有丝毫的优越感,不会让对方感觉自己渺小。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表达愤怒。实际上,如果你从未表达过愤怒,你讲真话恐怕也没用。但你必须有饶恕的恩典,它就好像肉里的盐,可以让愤怒不至于变成坏事。这样,真理和爱就可以共存,因为在它们之下,你已经饶恕了对方,正如基督已经饶恕了你。
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恩典的力量呢?首先需要谦卑。如果你不能饶恕别人,至少部分是因为你内心深处在想,“我永远不会像这个人那样!”只要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良善,你就会觉得无法饶恕别人。如果你一直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真理迟早会吞噬爱。你只会批评别人,而且不是以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批评。你会变得过于轻蔑和粗暴。
但是,凭爱心说诚实话,不仅需要“情感的谦卑”,还要有“情感的财富”,这是一种根基牢固的内在喜乐和信心。如果你自我评价太低,如果你厌弃自己,那么你就总是需要配偶说喜欢你,配偶对你的看法就会变得过于重要。你就会无法忍受配偶对你感到不悦,而那就意味着你将无法批评对方,也无法告诉对方你受了伤害。你将无法对抗并且饶恕对方。你将暗自怨恨,并竭力隐藏,无法开诚布公。你将只能表示认同,你将无法提出反对意见。这样一来,爱心就吞噬了真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正确地运用真理的力量和爱的力量,就是按照能够改变生命的、整体的、平衡的方式来运用这两股力量,这需要深刻的谦卑,还需要深刻的喜乐和信心。在哪儿能找到这些东西呢?答案就是,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没有外来的帮助,我们堕落的人性根本不能制造这样美好的组合。如果没有经历神的恩典,那些感觉自己生活成功的人只会信心满满,不会在失败者面前谦卑自己。那些感觉自己生活失败的.
我们在结婚的日子应当对彼此说:“你今天看上去很美,但有一天,你要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就是我们一起站在神面前的那一天。与之相比,今天的华服不过是褴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