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康德将“自由美”和“依附美”区分开,前者完全不依赖概念,思维即可被知觉,后者要求先使对象概念化。当我感知到一幅写生画或一栋建筑,在我初次将对象纳人概念中,参照前者表达的内容,或者参照后者履行的功能之前,我可能对美没有任何印象(《审美判断力批判》,230)。这种“依附”美的判断不如“自由“美的判断纯粹,它只对一种人来说才能变得纯粹,即那种对于他所见事物的意义和功能无任何概念的人(《审美判断力批判》,231)。因此美的最纯粹例子是“自由的”。只有在对这类例子的思辨中,我们的能力才能够卸下普通科学思维和实践思维的重担,进人作为审美偷悦之基础的自由游戏。这类自由美的例子大量存在于自然中,在艺术中却鲜见。 我们在自然的自由美中感知到的统一排除了一切利害关系:它是不涉及任何确定目的的统一。但它却反映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源于我们自身,即有目的的存在者。因此它带有目的的不确定标记。正如康德所说,审美的统一性显示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经验引导我们将每个对象本身视做目的,同时也引导我们感觉到自然的合目的性。 “合目的性”的知觉,如理性的调节性观念一样(见前文第68页),并不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觉,而是关于“好像”什么的知觉。但这种“好像”是必然发生的:如果我们想要发现自己作为认识生物和行动生物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我们就必须以这种方式观察世界。审美判断带给我们自然界的纯粹设计经验,它因理论见解,也因道德生活的努力把我们解放出来。它还允许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我们发现了自然中的设计,于是承认自己的目的可以在那里实现。(《审美判断力批判》,196)此外,再次像理性观念那样,合目的性概念是“超感性的”:它是先验设计的观念,我们不知道它目的何在。 引自 6 美与设计…………………………………………………………………………………………95
209人阅读
熊猫の大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审美的二律背反:不依赖概念又依赖概念
康德的美学基于一个他以各种不同形式表达过的难题,这个难题最终呈现为一个“二律背反”结构...
-
共感与和谐
比起自然,康德不太重视艺术,尤其不重视艺术中的音乐,“因为它仅仅以感觉来演奏”(《审美...
-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崇高与理性的谦卑
康德关于崇高的表述不太清楚,但却强调了他将美学阐释为神学的一种“预兆”。他对崇高的定义...
-
康德的“元哲学”
批判哲学考察的是思维结构,并且告诉我们通过这种结构什么能被证实,什么不能被证实。它判断...
> 查看全部4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