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不”
社会行为的规范,小可以体现在家规中,大则体现在国法中。既然每个人出生后都先在家庭内生活,后进入社会独立生活,那每个家庭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有责任意识,对他进行行为方式的规范培养。
这一要求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但不可以做的事情,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并告诉他为什么。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上学时就不能放任自己去玩耍的欲望,否则一旦错过人生最佳的学习期,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另外,什么行为绝对不能做,如偷窃、伤害生命、破坏公共财物等,做了要受到刑事惩罚;什么底线绝对不要触碰,如吸毒、玩弄别人的感情,一旦陷入最终将难以自救和自拔。
我强调,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
为什么要在三岁上下立威?因为多数三岁上下的孩子已经能够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甚至是他身体的感觉。此外,三岁上下的孩子还能够与依恋的抚养人进行基本无障碍的交流。养育孩子首先要能读懂孩子的表达的意思。由于三岁前有的孩子言语发育慢,他表达不顺利时就会哭闹。还有那些没有全程自己带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会对孩子不熟悉,不容易理解孩子的哭声。在不能准确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时,不能简单地粗暴地制止,而是需要耐心地读懂他。
但是,三岁之后几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要求,也能够理解抚养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三岁的孩子基本都可以自己行走,自己寻找东西,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与欲望的表达,甚至还有些小小的意志行为,即不达目的不罢休。
值得说明的是,我说的对孩子说“不”的三岁年龄点并非是绝对的时间点。不是说当孩子刚过了三岁生日,大人立马拉下脸来对他说这不行那不行。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心理发育的情况,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明白做事要先考虑大人“允不允许”。
其实,这是最好的说“不”方式,一个表情足矣,无言自威。可有些明明给一个表情就够的场景,家里的大人,尤其母亲往往喜欢大喊大叫,或者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还要解释各种理由。有些事情很小,让孩子知道不行就够了。
当然,要达到“互懂得默契”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负责养育的大人,内心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爱孩子,并不是一味顺从,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这种意识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越早让孩子知道越好。父母有意地选择一个时机,坚决地对他说“不”,以这样的表现让他明白哭闹是最没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他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家长面对这时的哭闹,一定要态度明确且坚决。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大街,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在家里客厅,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满地打滚,或摔东西、打人等不当行为时,家里的大人,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然后是爸爸,如果爸妈都不在,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这是因为对孩子说“不”时要讲究说的环境,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而不要让他能看到别人,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聪明的孩子心里会知道,在场的人一定有人不忍心看他哭。这时,孩子无法感受你的态度和真正的意图,而是把心思都用在想办法解脱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公共场合中,我经常见到一些大人在街上有很多路人的情况下训斥孩子。另有一些父母,则是当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开时不作为,只是冷眼旁观。这两种做法我认为都不妥,这样要么让孩子丢了自尊感,以后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要么让孩子找到了一种表演感,人越多他闹得越起劲。
这时,最好先将孩子带回家中卧室,然后关上门,让卧室里只有两个人。因为卧室是一个放松和休息的地方,一般也比较干净,甚至可以把他放在地上,这样他哭闹打滚时不至于从高处摔下来。然后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这样他会知道,这种情况不同于往常了。管教孩子,大人们角色不要越位。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的人尽量回避。
在不能认同管教人的管教方式时,也要尽量回避孩子,不要在当时或当面出现分歧,等事情过后大人们进行沟通,即使争吵都可以,只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老人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在爸妈管教孩子时指责和打断,甚至明显袒护孩子,那不仅会影响父母管教的效果,而且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以后他会有恃无恐。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为什么这时候不能讲道理呢?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而且在他哭闹很凶时,你的不出声,反而会让孩子感觉不同寻常,他会悄悄观察你,这更容易让他明白你的态度。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不打不骂,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不能走开”呢?经常看到有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把孩子关在厕所里,让孩子一个人哭够了再出来。这种方式失去了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你走开后,他就看不到你的态度。态度是通过你的表情表达的,你在他眼前,他怎么能明白你的态度?态度也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就是我说的“无言自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做到了四个“不”,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坐他对面,或者盘腿坐在他跟前,看着他哭,甚至可以笑眯眯地看着他哭,让他痛快地哭一次。
但是,有的家长告诉我说,我的孩子脾气大,他会打滚,有一次就听见“咣”一声,脑袋撞到床脚上,当时额头上就起一个包,那怎么办?
我回答,这种情况你更不能过去表示你的心疼。因为这种结果是偶然发生,你的反应会决定他的行为是否重复。由于他并不是故意的,撞完他也会很疼。这时你过去了,他会知道以后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让步,今后他会有意地用这种“自残”的方式逼你妥协。
所以,你既不能不表态,也不能轻易放弃你刚才的态度。这时,你可以身体不动但言语温柔地告诉他:“撞这么响,疼吧?可这是你自己撞的,你明明做得不对,还闹腾,那你就接着闹!”
当他听到你的话,他就彻底明白了,本来挺疼的,你却不过来宠他,正常的孩子这时因为委屈也不会选择再撞,因为孩子还是挺依赖你的,他希望得到你的关爱,所以这时你可以温柔地告诉他:“如果你不闹了,咱们可以好好说话。”
当他声音渐弱自己不哭了,你拿一块热毛巾走过去,为他擦擦脸,他感到舒服的同时会明白,你仍然是爱他的。擦完后把毛巾放下,平静地问他:“你还想哭吗?要哭你接着哭会儿,我等着你。”这能让他明白,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当他摇头明确表示不想再哭了,你走过去将他抱起来,然后把他放到床上,帮他把鞋子脱掉,衣服脱掉,让他睡一会儿。即使他睡下,你也别走开,轻轻拍拍他,陪伴着他。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那么安静或沉静?因为他的母亲越是在事情发生时越是安静的人,这种安静有利于处理许多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当你对他狠一次心,以后你会省很多心,这就是育儿的辩证法。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的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但是,说“不”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堵住了撒野胡闹的一条路。但情绪需要表达出来,这为下一步的引导奠定了基础,那就是教他表达与沟通,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这是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为孩子建立一种与人沟通的言行方式,既可以让他疏通自己内心的情绪,也让他明白,有些事情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听听别人的话未必不是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遇事产生情绪时,不以闹的方式,而是以沟通的方式取得彼此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寻找共识。所以,好好说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家教水平,也是父母用心培养的结果。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当性格培养第一课“用心说‘不’”进行之后,孩子就会懂得一个道理,有许多事情“做与不做”不能仅凭自己“想与不想”,还必须要关注外部是否允许。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要学会表达与沟通。那么,沟通不成呢?这需要进一步培养他第二个性格特点,即等待和忍耐,这是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价值提升至最大化的重要性格品质。
社会中常有各种诱惑,看似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一颗沉稳的心,进而不能准确地判断眼前是机会还是陷阱,是现象还是本质,出现心急和冲动。我们都说冲动是魔鬼,可见在孩子成长中,抑制其本能的冲动是性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从道理上讲做某事可能是对的,但客观条件不成熟,这件事做早了可能事倍功半,而找准时机再做才会事半功倍。
当你跟他说了这些,他虽然还是有些不懂,但会第一次知道爸妈上班是为了挣钱,挣来的钱要用于家里的许多事情。这是孩子第一次随你去买东西,通过你的采购与计划的讲解,随事而教地让他形成一种新的观念: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白来的,需要辛苦去挣。
以后你再告诉他什么是”辛苦“就顺理成章了。他会想到你上班的情景,会想到你下班很晚才回家的情景。他心里会有父母上班很辛苦的印象,这就是养育中的”边养边教“的用心。
在商场你给孩子讲挣钱与计划的事后,他肯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但是,如果你之前已经做过了说”不“的训练,他应该不会就地打滚放开哭闹。最重要的是,你不要不忍心。因为孩子长大后,不顺心的事情多了,人必须学会接受。这种”心理接受”能力需要慢慢练就。
隔壁的三味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章 人性由情感唤醒
情感是上天为人设计的紧箍咒 何为人性?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他若尚有情感,就尚有情感,就...
-
第六章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地存在,然后相互转换,甚至以相反的方式并存和互补地运行,爱...
-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