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P188
按照克拉考尔的看法,一个国家的电影比其他艺术手段更能直接地“反映这个国家的心理”。这样说有两点理由。第一,电影是一种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事业。因而电影倾向于避免“对银幕素材做随意的处理”,同时也避免“个人特色”。第二,由于影片是为大众制作的,因此通俗电影的母题应被看成是正中下怀的“大众欲望”。换言之,电影生产的偏见效果通过影片制作的群体本性而被抑制。商品生产者永远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为目的,而观众的反馈与商品生产者都保证了对一个社会的“心理气候”的精确反映。 对克拉考尔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同等程度地反映出国家的“内在生活”。尽管一个时代的最受欢迎的影片“尤其暗示出大众的欲望”,但一部获得最高票房价值的影片总会妨碍人们发现那些大量的、很少获得成功的影片中的重要“母题”。克拉考尔解释说:“这里讲的与其说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电影的大众性,不如说是电影画面和叙事的母题的大众性。这些母题的不断重复使这些母题愈加显著,成为内驱力的外部凸现。” 引自 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53人阅读
山下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美学电影史 p157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都把经济和商业作为两个可以互换的术语来使用,但对经济史学家来...
-
第四章 美学电影史 p158
从整体上讲,经济力量形成了卡尔·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下层结构)。在每个人类历史时期的...
-
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P188
-
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P206-207
几乎每一个研究过这一现象的学者都评论过这组作为明星地位之基础的悖论。明星既无权又有权;...
-
第七章 社会电影史 P221
然而,随着《欲海情魔》在评论界成功,“毒药”说法的插曲作为又一个她终能克服的障碍而被整...
> 查看全部5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