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越语言
Elan Vital
读过 文学理论新编
作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历历如绘地、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化了,语言也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指出:“那些只能粗略地标示出某种情感的字眼,如‘欢乐、‘悲哀’、‘恐惧’等等,很少能够把人们亲身感受到的生动经验传达出来。…当人们打算较为准确地把情感表现出来时,往往是通过对那些可以把某种情感暗示出来的情景描写出来,如秋夜的景象,节日的气氛,等等。”为什么“欢乐”等语词无法传达人的生动经验?就是因为这里只运用了语言的指称功能,它无法唤起人的感知和想像。相反,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诗句中,头一句的愁是概念,是指称,并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但第二句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是形象,是表现,它强烈地作用于我们的感知、想像和理解,我们已从这语言所描绘的画面中,领悟到难于言说的“言外之意”了。 引自 三、超越语言
84人阅读
Elan Vital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文学理论是什么
我们说文学理论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必须看到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文学是人学”(...
-
三、超越语言
-
三、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从心理角度看,文学审美是一种自由和谐的内在体验。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内心诸能力的游戏中...
-
三、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文学审美的自由不仅是体验的自由,而且是行为的自由。以体验的自由,文学艺术与手工艺区别开...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