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詩序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段太尉逸事狀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773-819),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因曾做過柳州刺史,所以後人又稱為"柳柳州"。他當時參加了比較進步的王叔文集團,想改革時政。後來王叔文集團在舊官僚和宦官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於是被落後勢力說成是小人集團,而柳宗元也就長期被某些人看成品德上有欠缺的人,這實在是對他的誣衊。 柳宗元積極地參加了韓愈所宣導的古文運動。他在政治上較開明,加以遭到沉重的政治迫害,被貶到邊遠地區,這就使得他有機會深入社會,接觸下層人民。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窮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較強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柳文的藝術性也很高。說理散文結構嚴密,筆鋒犀利,富於戰鬥性。寓言散文諷刺辛辣深刻。山水散文流暢清新。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並編成集子。較流行的有宋廖瑩中編注的《柳河東集》和明蔣之翹輯注的《柳河東集》。 引自 1、文选 愚溪詩序[1] 灌水之陽有溪焉[2],東流入於瀟水[3]。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餘以愚觸罪,謫瀟水上[4]。愛是溪,入二三裡,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穀[5],今餘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齗齗然[6],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餘故,鹹以愚辱焉。 引自 1、文选 [1]這篇文章是愚溪詩的序言,詩已亡佚。文中流露出被埋沒受屈辱的牢騷,以及不得不愚的憤懣情緒。愚溪,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2]灌水,湘江的支流,在今廣西省全州、灌陽一帶。
[3]瀟水,也是湘江的支流,源出九疑山,在零陵縣入湘江。灌水、瀟水都在當時永州境內。
[4]指遭貶為永州司馬事。
[5]《水經注·淄水》:"……西北逕黃山東,又北曆愚山。山東有愚公塚。時水又屈而逕杜山北,有愚公穀。"《說苑·政理》:"齊桓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穀?'對曰:'為愚公之穀。'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按谷在今山東臨淄縣西。
[6]齗齗(yín yín)然,爭辯的樣子。這幾句是說當地的居民,有的主張叫它冉溪,有的主張叫它染溪,在那裡爭論不休。
夫水,智者樂也[1];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2],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3],蛟龍不屑[4],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餘,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5]。 引自 1、文选 [1]樂(yào),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坻(chí),水中小洲。
[3]邃(suì),深遠。
[4]不屑,等於說不屑居住。
[5]愚,用如動詞,愚之,叫它做愚。
甯武子"邦無道則愚"[1],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2],睿而為愚者也[3]。皆不得為真愚。今餘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餘得專而名焉。 引自 1、文选 [1]甯武子,名俞,諡武,春秋時衛國大夫。《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指佯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退,顏回退。省,指孔子觀察。私,指顏回的言論行為。發,指能把孔子所講的道理加以發揮。)
[3]睿(ruì),聰明。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類[1]。清瑩秀澈,鏘鳴金石[2]。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餘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3],牢籠百態[4],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5],昏然而同歸[6],超鴻蒙[7],混希夷[8],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于溪石上。 引自 1、文选 [1]鑒,照。萬類,即萬物。
[2]鏘,金玉的響聲。這是說水聲像鐘磬聲。
[3]漱(sòu),洗滌。
[4]牢籠,包括。
[5]不違,指不違於外物。
[6]同歸,指與外物同歸於一體。
[7]鴻蒙,自然之元氣。超鴻蒙,等於說出世。
[8]《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混希夷,指與自然混同,物我不分。
抑郁之情跃然纸上。
———————————————————————————————————————————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1]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書雲欲相師。僕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2],乃幸見取[3]。僕自蔔固無取[4];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5],況敢為吾子師乎? 引自 1、文选 [1]韋中立,潭州刺史韋彪的孫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中進士。元和八年,他曾請求柳宗元做他的老師,這是柳宗元答覆他的信。這封信的前半論師道之衰,表示自己不敢擔當老師的名義。後半著重闡述自己"文以明道"的文學主張,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體會。
[2]柳宗元當時謫居永州,韋中立從長安來找他,所以說"自京師來蠻夷間"。
[3]見取,被〔你〕取法,就是說韋中立要拜柳宗元為師。
[4]自蔔,自己估量。無取,沒有可取之處。
[5]眾人,指普通的人。
僕自蔔固無取[4];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5],況敢為吾子師乎?卑微、无奈。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1]。"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2],因抗顏而為師[3]。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4],而增與為言辭[5]。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6],又挈挈而東[7]。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8]。"僕往聞庸蜀之南[9],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餘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10],幸大雪逾嶺[11],被南越中數州[12]。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13],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14]?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15],以召鬧取怒乎? 引自 1、文选 [1]見《孟子·離婁上》。
[2]韓愈作《師說》,專論從師之道。
[3]抗,舉。抗顏,毫不客氣的樣子。
[4]指目,手指而目視的意思。牽引,拉拉扯扯。這話是說,眾人看到了韓愈,便指手畫腳,遞眼色,並互相拉扯示意,以表示對他的輕視。
[5]這是說增添一些言辭來譭謗韓愈。
[6]煮飯都來不及煮熟,表示匆匆忙忙。
[7]挈挈(qiè qiè),孤獨的樣子。
[8]見《楚辭·九章·懷沙》。原文作:"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9]往,從前。庸,古國名,在今湖北竹山縣東南。庸蜀,這裡泛指四川。
[10]二年冬,指元和二年冬。
[11]嶺,指五嶺。嶺南一般是不下雪的。
[12]被,覆蓋。南越,泛指今廣東廣西一帶。
[13]蒼黃,同倉皇,張惶失措的樣子。累日,連日。
[14]以,通已,太甚。病,有毛病,不妥。
[15]炫(xuàn),通炫,顯露自己。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2],因抗顏而為師[3]。
还得是韩愈。
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14]?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15],以召鬧取怒乎?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很明确的提点了。
然雪與日豈有過哉?世事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没错的人因为没有话语权,反要受到有错的人的排挤。
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15],以召鬧取怒乎?大实话。
僕自謫過以來[1],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2],增腳氣病,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3],騷吾心?則固僵僕煩憒[4],愈不可過矣[5]!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6],獨欠為人師耳! 引自 1、文选 [1]謫過,指謫降,貶官。
[2]南中,泛指南方。
[3]呶呶(náo náo),喧鬧不休。咈(fú),拂逆。
[4]憒(kuì),心亂。
[5]不可過,不能過下去。
[6]望外,等於說意外。齒舌,等於說口舌。
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6],獨欠為人師耳!实话+实话。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1],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2]。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3],至外廷,薦笏言於卿士曰[4]:"某子冠畢[5]。"應之者鹹憮然[6]。京兆尹鄭叔則[7],怫然曳笏卻立[8],曰:"何預我邪[9]?"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鄭尹而快孫子[10],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引自 1、文选 [1]責,要求。
[2]尤,最。
[3]造朝,到朝廷去。
[4]薦,插。笏(hù),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所拿的手版。薦笏,把笏插在衣帶中。
[5]某,孫昌胤自稱。
[6]憮(wǔ)然,莫名其妙的樣子。
[7]京兆尹,官名。漢以來,歷代以京城所在州為京兆,京兆尹是其行政長官。唐時以雍州(今陝西長安縣西北一帶)為京兆。
[8]怫然,不高興的樣子。曳,拖。曳笏,指一手拿著笏而垂下。卻,後退。
[9]等於說與我何干?
[10]非,意動用法,以鄭尹的話為非。快,意動用法,以孫子的行冠禮為快。
又增一例。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1]。雖僕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僕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僕固願悉陳中所得者[2]。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僕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何如也[3]。今書來,言者皆大過[4]。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5]。 引自 1、文选 [1]恢恢然,寬廣的樣子,這裡指氣魄宏大。
[2]中,指心中。
[3](hào),喜歡。惡(wù),討厭。
[4]大過,太過分。
[5]直,只不過。
亦何所增加也?谦辞。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1]。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2],務采色[3],誇聲音[4],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5],或者其於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6],懼其剽而不留也[7];未嘗敢以怠心易之[8],懼其弛而不嚴也[9];未嘗敢以昏氣出之[10],懼其昧沒而雜也[11];未嘗敢以矜氣作之[12],懼其偃蹇而驕也[13]。抑之欲其奧[14],揚之欲其明[15]。疏之欲其通[16],廉之欲其節[17]。激而發之欲其清[18],固而存之欲其重[19]。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20]。本之《書》以求其質[21];本之《詩》以求其恒[22];本之《禮》以求其宜[23];本之《春秋》以求其斷[24];本之《易》以求其動[25]。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26];參之孟荀以暢其支[27];參之莊老以肆其端[28];參之《國語》以博其趣[29];參之《離騷》以致其幽[30];參之太史以著其潔[31]。此吾所以旁推交通[32],而以為之文也。 引自 1、文选 [1]辭,文辭。工,巧。柳宗元早年喜歡寫駢體文。這裡是說他早年以為講究文辭就能把文章寫好。
[2]炳炳,明亮的樣子。烺烺(lǎng lǎng),意同炳炳。炳炳烺烺,等於說漂亮,形式上好看。
[3]采色,指華麗的辭藻。
[4]聲音,指文章的聲韻。
[5]可,意動用法,認為可以,認為還不錯。
[6]輕心,輕率之心。掉,大搖大擺,指放縱,隨便。後代成語有"掉以輕心"。
[7]剽(piào),輕而易動。
[8]怠,不嚴肅。易,簡率。
[9]弛,鬆弛。嚴,謹嚴。
[10]昏氣,指不清醒的頭腦。
[11]昧沒,不明朗的樣子。
[12]矜氣,驕氣。
[13]偃蹇,驕傲的樣子。
[14]抑,抑制,指不盡情發揮。奧,深奧,這裡指含蓄。
[15]揚,發揚,這裡指發揮。從"抑之"到"欲其明",是說既要含蓄,又要明快。
[16]疏,疏通。通,通暢。
[17]廉,等於說收斂,指刪削繁冗。從"疏之"到"欲其節",是說既要暢達,又要簡潔。
[18]激,使水激起浪花,比喻揚去污濁。
[19]固,凝聚。存,保存。從"激而發之"到"欲其重",是說既要不俗氣,又要不輕浮。
[20]羽翼,等於說輔助。道,指聖人之道。即上文所謂文以明道。
[21]書,《尚書》。質,樸實。柳宗元認為《尚書》的優點是樸實。
[22]詩,《詩經》。恒,常,久。柳宗元認為《詩經》有永恆的情理。
[23]禮,《周禮》,《儀禮》,《禮記》。宜,合理。柳宗元認為《禮》的優點是合理。
[24]斷,判斷,指有褒有貶,能判斷是非。
[25]易,《周易》。動,有變化,有發展。《周易》由六爻推演為六十四卦,而"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繫辭上),所以柳宗元認為它有"動"的優點。
[26]厲,磨,這裡有"加強"的意思。氣,文氣。柳宗元認為《谷梁傳》的文氣是值得學習的。
[27]支,枝,這裡指文章的條理。柳宗元認為《孟子》《荀子》的文章是暢達的。
[28]肆,放縱。莊子曾說他的文章是"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見天下篇),所以柳宗元這樣說。
[29]博,大,這裡用如動詞,使動用法。趣,情味。柳宗元認為《國語》的文章富有情味。
[30]致,窮盡。幽,隱微。柳宗元認為《離騷》文意隱微。
[31]太史,指司馬遷著的《史記》。著(zhù),彰明,使動用法。柳宗元認為《史記》的文章是精煉的。
[32]《谷梁》以下,不是經,而是子史,所以只說"參之",只說"旁推交通"。柳宗元的意思是:道理從五經來,而文章作法則可以向子史學習。
抑之欲其奧[14],揚之欲其明[15]。疏之欲其通[16],廉之欲其節[17]。激而發之欲其清[18],固而存之欲其重[19]。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20]。
大道至简,然而柳宗元此句略微繁琐。可能是写骈文的病犯了。
凡若此者,果是邪?非邪?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1]。苟亟來以廣是道[2],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3]。又何以師雲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白。 引自 1、文选 [1]餘,指閒暇。
[2]亟(qì),屢次。亟來,常來。
[3]大意是你不因我的幫助而有所得,我卻因你的幫助而有所得。這是客氣話。
苟亟來以廣是道[2],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3]。又何以師雲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
十分聪明的做法,与大实话。
———————————————————————————————————————————
段太尉逸事狀[1] 太尉始為涇州刺史時[2],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3]。王子晞為尚書[4],領行營節度使[5],寓軍邠州[6],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惡者[7],卒以貨竄名軍伍中[8],則肆志[9],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於市[10],不嗛[11],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12],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甯節度使白孝德[13],以王故[14],戚不敢言[15]。太尉自州以狀白府[16],願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7],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18],且大亂,若何?"孝德曰:"願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19],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20],能為公已亂[21],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 引自 1、文选 [1]段太尉,名秀實,字成公,唐(qiān)陽(今陝西陽縣)人。累官至涇原鄭潁節度使、司農卿。德宗建中四年(西元783年),朱泚反,段秀實被殺。興元元年(西元784年)追贈太尉。逸事,同軼事,指散逸之事。逸事狀,是"行狀"(記述死者生平事蹟,供撰作正式傳記者參考的傳狀類文體)的變體,只記錄逸事(軼事),至於死者的世系、名字、爵裡、壽年以及其他生平事蹟,不詳細記載。柳宗元於貞元十年(西元794年)曾至邠州(今陝西邠縣)軍中探望叔父,得知段秀實逸事,元和九年(西元814年),寫成此文。
[2]涇州,即今甘肅涇川縣一帶。
[3]汾陽王,郭子儀。肅宗時,平安(祿山)史(思明)之亂,郭子儀功第一,封汾陽王。以後,唐遭多次變亂,都靠他的力量轉危為安。德宗時,拜太尉中書令,死後,諡忠武。蒲,蒲州,在今山西永濟縣境,為唐河中府故治所在地。代宗時,郭子儀以關內副元帥兼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駐軍於此。
[4]晞,郭子儀第三子,在平定安史之亂時,隨父征伐,有軍功,官至禦史中丞。按郭晞當時為左散騎常侍。
[5]行營,指副元帥的行營,即副元帥的辦公處。凡副元帥行營管轄地區內的節度使,都可通稱為行營節度使。
[6]寓軍,等於說駐軍。
[7]偷,懶惰。嗜,貪婪。暴,兇殘。惡,行為不善。
[8]卒,終於。貨,財貨。竄,指添改。這話是說,各種各樣的壞人,終於拿財物行賄,得以把姓名添進軍籍中。
[9]肆志,指任意胡作非為。
[10]丐,指強求。丐取,敲詐勒索。
[11]嗛(qiè),通慊,滿足。
[12]椎(chuí),敲打,這裡指砸碎。鬲(lì),古代煮飯用的器皿,似鼎而矮小。盎(àng),盆。
[13]白孝德,因軍功歷任北庭行營節度使,邠甯節度使,封昌化郡王。
[14]王,指汾陽王郭子儀。
[15]戚,憂愁。
[16]州,指涇州。狀,情況。白,告知。府,指節度使府,也就是指白孝德。
[17]生人,即生民,指老百姓。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唐人於"民"往往改為"人"。付公理,交給您管。理,治。因避唐高宗諱改用"理"字。
[18]因,仍然。恬(tián)然,安閒的樣子。
[19]為,治。
[20]誠,果真,這裡含有假設的意思。都虞候,軍中執法的官。某,段秀實自稱。
[21]已,停止。
既署一月[1],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2],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3],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4],盡甲[5]。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於軍[6]。"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7],至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頭來矣。"甲者愕。因諭曰[8]:"尚書固負若屬邪[9]?副元帥固負若屬邪?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勳塞天地,當務始終[10]。今尚書恣卒為暴[11],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12],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士[13]。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願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14],敢嘩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5],請假設草具[16]。"既食,曰:"吾疾作,願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17]。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18]。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19],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 引自 1、文选 [1]署,代理,暫任或試充某官職,這裡指代理都虞候官職。
[2]取,這裡指搶掠。
[3]注,附著。槊,長矛。
[4]噪(zào),吵鬧騷動。
[5]甲,鎧甲,這裡用如動詞。
[6]辭,這裡有解說的意思。
[7]躄(bì),跛。
[8]諭,開導。
[9]若屬,等於說"你們這班人"。
[10]務,指努力從事。當務始終,應當做到有始有終。
[11]恣,放縱。
[12]籍,名冊。
[13]倚,仗著。戢(jí),禁止。
[14]火,《新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為火,火有長。纊騎(宿衛兵)十人為火,五火為團。火伍,即隊伍。
[15]晡(bū),申時,等於現在下午三時至五時。晡食,夕食,古人一日兩餐,這是指吃第二頓飯。
[16]假,借,等於說就便。草具,見第一冊99頁注〔9〕。
[17]旦日,次日。
[18]候卒,負責巡邏警衛的士兵。柝(tuò),巡夜時用來敲打的木梆子。
[19]旦,即旦日,次日。謝,謝罪。不能,等於說無能。
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7],至晞門下。
奈何欲以亂敗郭氏?
先是太尉在涇州為營田官[1],涇大將焦令諶取人田[2],自占數十頃,給與農[3],曰:"且熟,歸我半。"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諶,諶曰:"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督責益急[4]。且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太尉判狀[5],辭甚巽[6],使人求諭諶[7]。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邪?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垂死[8],舁來庭中[9]。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10],手注善藥[11],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穀代償[12],使勿知。淮西寓軍帥尹少榮,剛直士也,入見諶,大罵曰:"汝誠人耶!涇州野如赭[13],人且饑死,而必得穀,又用大杖擊無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馬,賤賣市穀入汝,汝又取不恥。凡為人,傲天災、犯大人、擊無罪者[14],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無馬,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邪[15]?"諶雖暴抗[16],然聞言則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見段公。"一夕,自恨死[17]。 引自 1、文选 [1]段秀實任涇州刺史前,曾在白孝德手下任支度營田副使(幫助節度使掌管一方財政、召集流民為官府墾田的官)。
[2]焦令諶(chén),人名。
[3]給與農,這裡指佃給農夫耕種。
[4]責,索取。
[5]判,裁決,判決。
[6]巽(xùn),通遜,恭順。
[7]諭,告。
[8]垂,將近。
[9]舁(yú),抬。
[10]衣(yì),這裡指包紮。瘡,通創,傷口。
[11]手,親手。注,附著,這裡指敷。
[12]市,買。
[13]赭,赤土。野如赭,指大旱。
[14]傲,這裡指輕視。大人,等於說"長者",這裡指段秀實。
[15]尚,還。奴隸,泛指卑賤者。這是說行事如此,連奴隸都不如。
[16]抗,等於說傲慢。
[17]據《通鑒·考異》,代宗大曆八年(西元773年),焦令諶還活著,柳宗元這樣說,可能是根據傳聞。
我知入數而已,不知旱也。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10],手注善藥[11],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取騎馬賣,市穀代償[12],使勿知。
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徵[1],戒其族:"過岐[2],朱泚幸致貨幣[3],慎勿納。"及過,泚固致大綾三百匹[4]。太尉婿韋晤堅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謝曰:"處賤無以拒也[5]。"太尉曰:"然終不以在吾第[6]。"以如司農治事堂[7],棲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終,吏以告泚,泚取視,其故封識具存[8]。 引自 1、文选 [1]徵,召。以司農徵,指段秀實被召至京城作司農卿(主管儲糧和供應國家用糧的官)。
[2]岐,指岐州,今陝西鳳翔縣。這是朱泚軍隊駐紮的地方。
[3]朱泚,唐德宗時拜太尉,後反唐,立為大秦皇帝。不久,又改國號為漢,後來為其部將所殺。幸,敬詞,等於說有幸。致,這裡指贈送。
[4]固,副詞,硬要,固執地。
[5]處賤,居於賤位。
[6]第,住宅。這句是說,不可把綾放在我的住宅裡。
[7]如,往。以如,指把綾送往。[8]識(zhì),封條上所記的字。
大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柳宗元謹上史館[1]。今之稱太尉大節者出入[2],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嘗出入岐周邠斄間[3],過真定,北上馬嶺[4],曆亭鄣堡戍[5]。竊好問老校退卒[6],能言其事。太尉為人姁姁[7],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8],人視之,儒者也。遇不可,必達其志[9],決非偶然者。會州刺史崔公來[10],言信行直,備得太尉遺事,覆校無疑[11]。或恐尚逸墜,未集太史氏[12],敢以狀私於執事[13]。謹狀[14]。 引自 1、文选 [1]員外置同正員,指定額以外的與正員祿俸相同的官員。
[2]出入,指不符合實際情況。
[3]周,今陝西岐山縣。斄(tái),通邰,古邰國故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西南。
[4]真定,不詳,疑為馬嶺山南的一個地名。馬嶺,即馬嶺山,在甘肅省慶陽縣西北。
[5]亭,這裡指邊防區的哨所。鄣,同障,在邊塞險要處所築的防禦工事。堡,防守用的堡壘。戍,守邊,這裡指戍邊士兵的駐地。
[6]校,低級軍官。
[7]姁姁(xǔ xǔ),和悅的樣子。
[8]色,顏色,這裡指傲慢之色。物,這裡指人。
[9]不可,這裡指不合理的事。必達其志,這是說一定要達到糾正不合理的事的目的。
[10]崔公,指崔能。崔在元和六年任黔中觀察使,因郡邑被外族攻陷,坐罪,貶永州刺史。
[11]校(jiào),審查。
[12]逸,失。太史氏,指史官。
[13]私,用如動詞,有"私自送交"的意思。
[14]狀,用如動詞。
按百度百科:此文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作参考的。他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中,谈了其写作动因:“太尉大节,古固无有。然人以为偶一奋,遂名无穷,今大不然。太尉自有难在军中,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纪。会在下名未达,以故不闻,非直以一时取笏为谅(信)也。”很明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要辩证正当时一些人对段秀实为人的曲解。事情要追溯到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在朝中,一次被召议事之时,他突然用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终被杀害。柳宗元对段秀实的忠勇行为深表敬仰。然而朝中也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柳宗元听后极为愤慨。他深知其为人一贯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为了让人们了解段秀实,柳宗元写下这篇文章。
———————————————————————————————————————————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1] 將為穹穀嵁岩淵池於郊邑之中[2],則必輦山石[3],溝澗壑[4],陵絕險阻[5],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鹹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6],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7]。 引自 1、文选 [1]韋使君,當時的永州刺史。使君,對刺史的尊稱。
[2]穹穀,深谷。嵁(kān)岩,深岩。淵池,深池。
[3]輦,人拉的車,用如動詞。
[4]溝,用如動詞。
[5]陵,登。絕,越過。
[6]全,保全。天,指天然的形狀。
[7]是,指示代詞,指下文所說的新堂。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1]。其始度土者[2],環山為城。有石焉,翳於奧草[3];有泉焉,伏於土塗[4]。蛇虺之所蟠[5],貍鼠之所遊。茂樹惡木,嘉葩毒卉[6],亂雜而爭植[7],號為穢墟。 引自 1、文选 [1]九疑,即九嶷,山名,在今湖南省境。麓,山腳。
[2]度(duó),量度,這裡有勘測的意思。度土,指度土建州。
[3]翳,遮蔽。奧草,深草。
[4]伏,隱藏。塗,污泥。
[5]虺(huǐ),一種毒蛇。蟠,也寫作盤,屈曲,這裡指盤據。
[6]葩(pā),花。卉(huì),草。
[7]植,生長。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1]。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2],行其塗[3]。積之丘如[4],蠲之瀏如[5]。既焚既釃[6],奇勢迭出[7]。清濁辨質,美惡異位[8]。視其植[9],則清秀敷舒[10];視其蓄[11],則溶漾紆餘[12]。怪石森然[13],周於四隅[14]。或列或跪,或立或僕,竅穴逶邃[15],堆阜突怒[16]。乃作棟宇,以為觀遊[17]。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18],效伎於堂廡之下[19]。外之連山高原[20],林麓之崖[21],閑廁隱顯[22]。邇延野綠[23],遠混天碧,鹹會於譙門之內[24]。 引自 1、文选 [1]理,形容詞,政治有成績。
[2]芟(shān),削除。蕪,荒草。芟其蕪,與上文"翳於奧草"相應,又與下文"積之丘如"相應。
[3]行,使動用法,指疏通。塗,泥。行其塗,與上文"伏於土塗"相應,又與下文"蠲之瀏如"相應。
[4]之,指石。丘如,像山丘的樣子。
[5]蠲(juān),清潔,使動用法。之,指泉。瀏如,水清澈的樣子。
[6]焚,指燒草。釃(shī),疏浚。
[7]迭,副詞,等於說一個跟著一個。
[8]泉水樹木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濁美惡不分了。
[9]植,指樹木。
[10]敷,分佈。舒,伸展開。
[11]蓄,指積蓄的水。
[12]溶漾,一作容漾,雙聲連綿字,水動盪的樣子。紆(yū)餘,疊韻連綿字,曲折縈回的樣子。
[13]這是說怪石像樹木叢生的樣子。
[14]周,環繞。
[15]竅穴,這裡指山洞。逶,曲折。邃(suì),深遠。
[16]堆,小阜。阜,小土山。突怒,等於說突兀。
[17]拿來做觀賞和遊覽的地方。
[18]合形輔勢,配合自然的形勢。
[19]效,獻。伎,通技。廡(wǔ),廊。
[20]外,指新堂外邊。
[21]林麓,佈滿樹木的山腳。崖,邊際。
[22]間(jiàn)廁,互相交雜。隱顯,若隱若現。
[23]邇,近。
[24]譙(qiáo)門,城門上的高樓,用來眺望敵人的,又叫譙樓。因為新堂設在城內,所以說"譙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1],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2],豈不欲因俗以成化[3]?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4]?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5]?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6],視其細知其大也。宗元請志諸石[7],措諸壁[8],編以為二千石楷法[9]。 引自 1、文选 [1]延,引進。
[2]因,藉,這裡指順著。勝,勝景。因土而得勝,順著山水的自然而獲得勝景。
[3]因俗以成化,順著風俗而形成教化。
[4]佑,助。
[5]適,指適意。
[6]理,治理。繼公之理者,即下任刺史。
[7]志,記載,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志"。
[8]措,置。措諸壁,嵌置石刻於牆壁上。
[9]編,指編入卷冊。二千石,襲用漢代郡國守相的稱呼,這裡指當時州的行政長官刺史而言。楷法,楷模法式。
公之因土而得勝[2],豈不欲因俗以成化[3]?
以儒家视角观人,则大部分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在道德修养上有所建树,并发扬光大。
柳宗元的文章,由于时代因素,看起来就不那么顺畅了。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答李翊書
韓愈(768-824),字退之,鄧州南陽人。(據朱熹考證,這個南陽即今河南修武縣。)因為昌黎(在...
-
送孟東野序 送李願歸盤穀序 柳子厚墓誌銘
送孟東野序[1]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2]。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
-
愚溪詩序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段太尉逸事狀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
醉翁亭記 遊褒禪山記 賈誼論 喜雨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仁宗天聖八年(...
-
常用词(十)
637.【議】 (一)發表言論。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又特指議論政事。論語季氏:"天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