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 遊褒禪山記 賈誼論 喜雨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仁宗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中進士,累官至樞密副使(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參知政事(副宰相)。最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辭官退休,死後諡文忠。 歐陽修出身較寒微,對人民疾苦、社會弊病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所以居官時曾提出許多改革時政的主張,要求減輕人民的負擔。在當時革新派范仲淹與守舊派呂夷簡的政治鬥爭中,他站在革新派一邊,曾因此數次被貶。可是當他晚年王安石變法時,他又採取保守的態度而反對新法。 歐陽修又是當時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他和尹洙、梅堯臣等人一起,極力反對當時內容空洞,辭藻華麗的文風,提倡寫平易樸素的詩文,強調內容重於形式,實際上繼承了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經過多年的努力,加以三蘇、曾鞏、王安石等的支持,這一革新運動蓬勃地發展起來。 歐陽修的散文、詩、詞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具有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獨特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 他留下的作品很多,現存的有《歐陽文忠公集》共一百五十三卷。 引自 1、文选 醉翁亭記[1] 環滁皆山也[2]。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4],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5],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僊也[6]。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7]。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引自 1、文选 [1]宋仁宗慶曆五年(西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等由於守舊派的陷害,相繼去職,歐陽修上疏力爭。守舊派給歐陽修加上別的罪名,貶知滁州。這篇文章是他在滁州時寫的。於寫景敘事之中,蘊蓄著抑鬱的心情。
[2]滁,滁州,今安徽省滁縣。
[3]琅琊,山名,在滁州西南。
[4]回,轉彎。
[5]翼然,像鳥展翅的樣子。
[6]僊,同仙。
[7]太守,即郡太守,這是襲用前代郡的行政長官的稱號。宋代有州無郡,沒有太守的名稱,一州長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軍州事。這裡是歐陽修的自稱。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雲歸而岩穴暝[2],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3],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4]。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引自 1、文选 [1]林霏(fēi),樹林中的雲氣。
[2]暝(míng),昏暗(指夜色)。
[3]秀,茂盛。
[4]四時,四季。
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1],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2]。山肴野蔌[3],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4],弈者勝,觥籌交錯[5],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6]。蒼顏白髮,頹乎其中者[7],太守醉也。 引自 1、文选 [1]傴僂(yǔ lǚ),疊韻連綿字,腰彎背曲的樣子。傴僂提攜,指鄉民背上背著東西,手裡拿著東西。下面雖說"滁人遊也",這種"遊"並不像太守與眾賓的遊。
[2]洌(liè),清。
[3]肴(yáo),魚肉等葷菜。山肴,指山裡得來的野味。蔌(sù),菜。
[4]射,指投壺。這是古代舉行宴會時常玩的一種遊戲,把箭投向壺裡,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要罰酒。
[5]籌,這裡指酒籌,用來計算飲酒的數量。
[6]歡,同歡。
[7]頹,倒。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1],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引自 1、文选 [1]翳(yì ),遮蔽。
绝妙好文。
蒼顏白髮,頹乎其中者[7],太守醉也。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
遊褒禪山記[1]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2],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塚也[3]。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4]。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5]。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6],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7],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8]。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9],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引自 1、文选 [1]褒,同褒。褒禪山,在今安徽含山縣。
[2]浮圖,梵語譯音,佛家認為僧人之中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叫浮圖。慧褒,唐代高僧。址,基,這裡指山腳下。
[3]廬,廬舍,指墓旁的房舍。塚,墳墓。
[4]其,指華山。這是說,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只有"花山"二字還可認出來。
[5]"花""華"不同音,王安石認為讀華是讀錯了。
[6]記遊,指題詩文在洞壁上以記遊。
[7]窈(yǎo)然,深遠的樣子。
[8]十一,十分之一。
[9]咎,責怪。
於是予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2],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3],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4],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5],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引自 1、文选 [1]得,指收穫。
[2]夷,平坦。以,連詞,等於說而。
[3]瑰(guī)怪,珍貴而奇特。
[4]不跟隨別人中途停止。
[5]相(xiàng),輔助。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3],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没有一种可能,奇观之前有很多,只是被人探索挖掘之后就变得不“奇”了。所以再想看到别的奇观,就得往更远了走更深了走。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还得不受外界影响。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还得有“足力”
而又不隨以怠。还得有韧性。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5],亦不能至也。还得能正确借助外界辅助。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不可控的条件无法改变,只能在可控的范围内尽力,这样也不会留下遗憾。
予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1],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2]、長樂王回深父[3]、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4]。 引自 1、文选 [1]謬其傳,以訛傳訛。莫能名,不能稱名,這裡泛指古說失傳。
[2]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下文王回深父,安國平父,安上純父仿此。
[3]長樂,地名,今福建長樂縣。
[4]至和,宋仁宗年號,至和元年,當西元1054年。
予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1],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沧海桑田,许多事物默默地消失了,又有许多事物默默地滋长出来。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仁宗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中進士,歷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翰林侍讀等職,死後諡為文忠公。他反對王安石新法,因而多次被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他一生的宦途是不平靜的,曾屢次遭到貶黜,最遠被貶到瓊州(今海南島),為瓊州別駕。六十六歲時死在常州。 蘇軾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散文與詩詞都很有名。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詞方面,他和辛棄疾齊名。豪放是他的詩文的特點。 有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消極頹廢的感傷情調,且常常闡發老莊的哲理,這就給他作品的思想內容方面帶來了不少的糟粕。 蘇軾的作品,保存下來的共一百一十卷,收入《東坡七集》。南宋郎曄把他的文章選出四百幾十篇,編成六十卷,為之作注,定名為《經進東坡文集事略》。這兩種本子,解放後都有重印本。關於詩,有宋施元之的《施注蘇詩》、清王文誥的《蘇詩編注集成》、翁方綱的《蘇詩補注》等。關於詞,有《東坡詞》和《東坡樂府》。 引自 1、文选 賈誼論[1]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2],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3],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4],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5],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引自 1、文选 [1]賈誼,見本冊883頁。蘇軾在這篇文章裡分析了賈誼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原因。他歸結為賈誼不能自用其才,不能等待和不能容忍。其實根本原因在於賈誼對朝廷的建議不利於當時的當權派,因而遭到排擠。
[2]賈生,漢代的儒者稱為"生",如賈生、董生(董仲舒)。
[3]所取者,指功業。
[4]所就者,也是指功業。
[5]致,指致功業。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有才能而发挥不出来,则跟没有差不多。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3],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4],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5],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1],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曆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2]。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3],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醜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4]?"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引自 1、文选 [1]漢文,漢文帝。
[2]見上冊《有子之言似夫子》。此處與原文略有不同。
[3]晝,齊地名。孟子曾在齊國為卿,後來見齊王不能行王道,便辭官而去,但是在齊地晝停留了三天,想等齊王改過,重新召他入朝。事見《孟子·公孫醜下》。
[4]《孟子·公孫醜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蘇軾這裡誤為公孫醜。豫,喜悅。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
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1],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2],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3]?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4],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5],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6]!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7],縈紆鬱悶[8],趯然有遠舉之志[9]。其後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10],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引自 1、文选 [1]絳侯,周勃。參看本冊721頁注〔3〕。漢文帝劉恒是劉邦第二子,初封為代王。呂後死後,諸呂想篡奪劉家天下,於是以周勃、陳平、灌嬰為首的劉邦舊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恒為皇帝。劉恒回京城路過渭橋時,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璽。
[2]諸呂作亂,齊哀王聽到了消息,便舉兵討伐。呂祿等派灌嬰迎擊,灌嬰率兵到滎陽(今河南滎陽)後,不擊齊王,而與周勃等共謀,並屯兵滎陽,與齊連和,為齊王助威。周勃等誅諸呂後,齊王撤兵回國。灌嬰便回到長安,與周勃、陳平等共立文帝。
[3]這是說他們君臣之間,比父子兄弟還親。
[4]賈誼為太中大夫時,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以及列侯就國,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議,得罪了周勃、灌嬰等人。他做梁懷王太傅時,又向文帝獻治安策,對治國、禦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5]優遊,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浸漬(zì),雙聲連綿字,漸漸滲透的樣子。
[6]遽,副詞,迫不及待地。賈誼《治安策序》:"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7]賈誼因被朝中大臣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路過湘水,作賦吊屈原。
[8]縈紆(yíng yū),雙聲連綿字,繚繞的樣子。這裡比喻心緒不寧。
[9]趯,同躍。躍然,跳躍的樣子,形容遠舉。遠舉,原指高飛,這裡比喻退隱。賈誼《吊屈原賦》:"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正是遠舉的意思。
[10]賈誼在做梁懷王太傅時,梁懷王騎馬摔死,他自傷未能盡職,時常哭泣,一年多後就死了。夭絕,指賈誼早死。
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4],亦已難矣。
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遊浸漬而深交之[5],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6]!
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1]。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2],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3],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4]。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5],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6],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7],不能複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8]! 引自 1、文选 [1]累,憂慮。
[2]睿(ruì),智慧通達。
[3]苻堅,晉時前秦的國君。王猛,字景略,初隱居華山,後受苻堅召,拜為中書侍郎。
[4]王猛被用後,受到苻堅的寵信,屢有升遷,權傾內外,遭到舊臣仇騰、席寶的反對。苻堅大怒,貶黜仇、席二人,於是上下皆服(見《晉書·載記·王猛傳》)。
[5]匹夫,指苻堅。略,奪取。當時前秦削平群雄,佔據著北中國,與東晉對抗,所以說"略有天下之半"。
[6]狷(juàn)介,孤高,不同流合污。
[7]沮(jǔ),頹喪。
[8]發,泛指立身處世,也就是上文所謂自用其才。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1]。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2],則不能全其用。
———————————————————————————————————————————
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志喜也[1]。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2];漢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孫勝敵,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引自 1、文选 [1]志,記,後來寫作"志"。
[2]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異禾。這種禾是兩禾生在不同的田畝上,而合生一穗。於是獻給成王,成王送給周公。周公受禾後,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書》僅存篇名。
[3]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元年(西元前116年)五月,得寶鼎於汾水上,於是改元為元鼎元年。《通鑒考異》認為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
[4]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sōu)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禦敵,打敗了鄋瞞,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以表其功。
予至扶風之明年[1],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2],其占為有年[3]。既而彌月不雨[4],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5]。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6]。憂者以喜[7],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引自 1、文选 [1]扶風,即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蘇軾曾做過鳳翔府判官,於嘉祐六年(1061)到任。
[2]雨麥,上天下麥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
[3]占,占卦。年,年成,收成。有年,指豐收。人們不知道雨麥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4]彌,滿。彌月,整月。
[5]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6]忭(biàn),高興,喜歡。
[7]以,介詞,因,省略了賓語。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1],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2],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3],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引自 1、文选 [1]屬(zhǔ),後來寫作"囑"。屬客,指斟酒給客人喝。
[2]薦,重。薦饑,重複地遭到饑荒。
[3]優遊,見本冊1054頁注〔5〕。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1],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2]。" 引自 1、文选 [1]造物,造物主。
[2]珠襦押韻;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守有押韻;功空押韻;冥名亭押韻。
眼里有百姓,心中有百姓,才能写出如此文章吧。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送孟東野序 送李願歸盤穀序 柳子厚墓誌銘
送孟東野序[1]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2]。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
-
愚溪詩序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段太尉逸事狀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773-819),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因曾做過柳州刺史,所以後人又稱為"柳柳州"。他當...
-
醉翁亭記 遊褒禪山記 賈誼論 喜雨亭記
-
常用词(十)
637.【議】 (一)發表言論。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又特指議論政事。論語季氏:"天下...
-
謝靈運傳論 答謝中書書 與顧章書 情采 鎔裁
謝靈運傳論[1] 史臣曰[2]: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3],剛柔迭用[4],喜慍分情[5]。夫志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