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衰落
“合理的政治判断所需要的审慎、中庸与妥协精神的养成更需要假以时日。对政治家来说,政治是不精确的艺术,也不仅仅需要技术性的知识,更需要的是实践性的智慧”。(② 刘军宁: 《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89页。)当时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同是从西方及日本的经验中产生的,运之于中国政治实践则存在理想化问题。清末新政中立宪派人士就认为:“宪政主义已经成为医治中国各种顽症的唯一的灵丹妙药。”(③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一一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0-261页。)辛亥革命胜利,对未来理想化情绪更加高涨,开始普遍存在“宪政万能论”心理,认为中国只要搞民主政治就能实现国家富强。顾颉刚回忆说:“辛亥革命后,意气更高张,以为天下无难事,最美善的境界只要有人去提倡,就立刻会得实现。”并成为最热心的社会党党员。(顾颜刚:《走在历史的路上一顾颉刚自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但面对民主政治遭遇挫折,社会上又产生了“宪政无能论”的心理。这从政党 产生发展过程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开始大家都认同政党,但挫折产生时,就出现了毁党、不党,甚至杀党的舆论。曾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的颜惠庆检讨说:“在采用共和制政体中所表现出的急切心情和盲目热情,说明我们并不真正懂得,一个共和国不可能在一天或一年中就成功建立起来,而是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和准备,因为各方面的进步,包括政治的进步,并非可以跳跃式来完成,而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 一位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9-370页。)这说明经验知识的缺乏,使中国人很难全面深刻地认识民主政治。所以一旦遭遇挫折,人们就丧失对民主政治的信心,转而寻求其他的政治权威。“专制帝国几乎复活。此非徒袁氏之罪也,多数人不知自爱其宝,故强有力者,得逞志于一时。”(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8页。) 引自 四、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衰落
154人阅读
Lun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晚清政党组织的产生及其合法化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政治资源只有社会中的一小部分精英掌控,广大民众...
-
三、维护民主与秩序的较量
围绕制定宪法问题,国内政治势力又重新发生分化组合。国会中进步党成员先后组织宪法讨论会(...
-
四、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衰落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