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全文金句摘抄
土豆丝
读过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囚徒,也是彼此的狱卒。找到一个人犯错并不难,难的是在这当中发现新的可能——自由的可能,解放的可能。
某种意义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该是这样吗,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
真正被霸凌的孩子,已经相信被损害是常态。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来。这才是更大的麻烦。
哭是一种奇妙的本领,它代表对痛苦的正面认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
当我们给自己或者别人贴上“病”的标签时,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时刻警惕任何跟它有关的征兆。警惕的另一面,其实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面是害怕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发生问题的视角。
大部分的标签,都是我们急于下结论的一种表现。我们会用“讨厌的同事”“苛刻的领导”“不听话的下属”来让自己相信这些人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让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别人,让自己相信家人不支持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意义,过去的一年毫无长进……
孩子的自觉性不就是一个伪概念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有不自觉的吗?再说了,改变的前提就是为了建立孩子的自觉性,你们又认定了孩子没有自觉性,那还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她是来求助了,但她做没做好改变的准备呢?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把有一类来访者称为“游客”。他们过来,只是找人聊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聊完了,就走了。说好的改变呢?他们会说:“这样啊,我回去想一想。
大多数人需要的,还是先保留一段自己的节奏,和周围的人一起吐一吐槽。
他真正想表达的痛苦是: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对他的痛苦袖手旁观,他们怜惜地说,你真不幸,遇到了这种人,但这是没办法的。
学习一些自保的知识、技能,固然能提高我们的安全系数,但如果保障安全只能依靠公民增强自保意识,这中间还是有哪里不对劲,不是吗?
“你们说不是我的错,但你们又怎么会让这种事发生?”——这里问的,是每一个人。
“谁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能让悲剧不至于那么容易发生?”
这些黑色的想象,对女儿的内在世界形成所谓的安全感和可控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人甚至忌讳听到“死”“病”这样的字眼。而本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难以面对那些可能性,想到它们会心烦意乱。但你不面对它,不等于它不存在。
我们知道那些黑色的想象并非空穴来风。这是我们自己最无法面对的,所以我们只能甩甩脑袋:“别瞎想了,我的运气不会那么差!”
就像一个人如果不敢设想离婚之后的生活,TA往往就会受制于这段婚姻。只有当TA相信分开也是可以承受的,TA才可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对方相处,而这反而会让一段关系更加安全。通过黑色的想象,我们改变的是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心态。
我们的安全感并不来自“糟糕的事永远不发生”——虽然我们也希望如此。更现实的安全感,是我们相信糟糕的事就算发生,我们也能应对。黑色的想象是一个友好的忠告,提醒我们有些事情要准备好。你有没有想过它,并不会改变它未来出现的概率,而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却足以影响你当下的生活。
这个时代会越来越精彩、多元,有越来越多的聪明人正挖空心思抢占你孩子的时间。有越来越多有趣的东西,以越来越低的成本,闯入你们的生活。
战争已经开始了,但你甚至弄不清对手是谁。你看着孩子油盐不进的表情,恍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人。你习惯用的方法就是吼,然后威胁,但他早就不吃这一套了。接下来再用什么压制他呢?告老师吗?你摇头苦笑,老师要是有办法,还找家长干什么。你在想怎么会变成这样——都怪游戏,你想,都怪游戏把孩子变成了这样。
你的规则只存在于你自己的想象里,而别人在使用一个完全不同的、不受限制的,而且看上去更野蛮的逻辑。
规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东西,也许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或者在大多数人看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方——实实在在地——可以不按照我们的期待行事。
大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换个角度来看,往往都是一个人主动的选择。
别人对他的生活进行抱怨的时候,千万不要急着去帮忙。首先判断一下:对方是真的需要我帮忙吗?有没有可能,那就是他自己选定的生活,他也根本不想改变它,只是想找个地方(就是你)倾倒一下苦水?
多数人都有一个自动的反应模式:别人找我们倒苦水的时候,我们就忍不住替他想办法,甚至帮他解决问题。因为在我们听来,“倒苦水”就等于“求助”。
“我全身心地同意你,但是我不会主动要求你改变”的状态,你不动,我不动。
理解你的痛苦,但并不建议他们改变,或许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在他们声明自己想改变之前,不要武断地替他们下结论,觉得“这样不好,你应该改变一下”。
当父母或老师的人,常常会遇到这种状况:孩子或学生明明犯了错,明明有更正确的做法,这种时候,直接告诉他们难道不对吗?
我知道这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的选择。”
等孩子邀请的时候,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自己更多的方面,同时也看到对方更多的方面。
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
“伟大”反而变成妈妈身上沉重的枷锁。
当我们害怕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是潜在地相信“这件事超出了我的能力,一旦发生,我没有力量应对”。
从未经历过父母犯错,孩子对犯错的恐惧可能就更多一些。
我们的生活并不完美,并且面对不完美,我们有力量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这份力量,是我们可以传递出去的。
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总在犯错”和“不能犯错”的矛盾综合体。我们每天努力避免犯错,这时候我们强调的是谨慎和理性。同时,我们每天努力应对那些最终没能避免的错误,这时候我们强调的是勇气和乐观。
生活的首要原则:坏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家愿不愿意接受是人家的事,但你能不能坚持表达你想要什么,这是你的事!”
对于孩子来说,伤人的未必是生活中的麻烦本身,而是他的父母会以怎样的态度应对那些麻烦。
你爱孩子,这就比什么都强,至少为他提供了一份保留底线的安全感。
说真话永远是最简单的做法。不需要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制造更多的谎言。
有了孩子,我还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而这些规范,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如说是安抚此刻“父母的心”。毕竟,谁又有什么本事断言未来呢?
如果父母没办法把孩子当作是自己以外的独立个体,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能力的个体,也就没办法把自己从“父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学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越懂得这个过程的漫长,越会对生活中那些“错误”抱有尊重。我也知道,越是苛刻地要求自己,急于改变,越是会陷入自我怀疑,失去改变的动力。
所以对孩子真正重要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培养他的心理品质。
以前要是有人总思考这种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我要干吗?我们会说他有病,读书读傻了。但是下一代的孩子是会思考的。
别人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认为是这样,别人认为不是这样。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就是不一样。这句话,很简单,但是真正接受这句话,很难。
如果再说深一点儿,这其实是一个放弃自恋的过程。我不再具有掌控感了,在我们的世界里,甚至是我们的家庭里,我不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我的感受很重要,但它替代不了你的感受。谁愿意打破这样的自恋呢?
一个在海上冲浪的人,他不能靠蛮力搞定风浪,但可以学会享受风浪。他知道,风浪是必然存在的。
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就是“相处”。跟别人相处,跟技术相处,跟风险相处,跟不确定性相处,但本质上是跟我们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
通过大人对“问题”的强化,孩子简单的行为被赋予了很大权利。
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手段叫作“悖论干预”,是一种极高明的干预手段,说穿了其实不值钱。每个人天生就会,不是吗?你想让孩子放下一个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会丢下这个东西。
《道德经》里就已经写过这样的智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