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团体思维产生了,内聚性团体成员会过高地估计团体的权力和道德权威,把不同意见或对立面的意见定型化,使错误的决定合理化,产生一种“一致”意见来压制团体内不同意见
精神控制下的极化团体
所谓的团体(或群体)是一群人在互动基础上的组合。这种互动是在相同目标指引下,在一定的规范约束下彼此相互影响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彼此心理联系或团体意识为纽带。一个团体区别于另一个团体的主要特征是“内聚力”,内聚力表现在团体成员间的认同感、归属 感和有力感。内聚力可以增强团体内的控制,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展现团体对外界的影响力量。 与内聚力密切相关的是团体偏见,团体在认识上的偏见是团体思维,在情感上的偏见是团体偏好。一旦团体思维产生了,内聚性团体成员会过高地估计团体的权力和道德权威,把不同意见或对立面的意见定型化,使错误的决定合理化,产生一种“一致”意见来压制团体内不同意见,逐渐形成本团体内的“自我合理化”偏好。团体偏好只喜欢自己所属的团体,偏爱自己的团体,认为本团体全是合理的,不喜欢其他团体,甚至表现出蔑视与排斥。团体偏好有积极意义,可加强人们对团体规范的遵守,甘愿为小组、家庭、国家和人民献身;团体偏好的消极作用在于,容易对自己的团体作正面的理解,而对其他团体乃至社会作负面评价,(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94-496.)这容易被别有所图的人,例如传销团伙头目或极端教派的教主利用。
极化团体内的病态活动
任何一个团体对其成员(个体)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里只讨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去个性化和团体趋极化问题。去个性化与自我觉察障碍有一定的关联,指的是个体自我意识模糊或混乱,个人的身份感降低甚至缺失。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去个性化的部分原因是个体注意力的转移。当团体处于激励性的、过激的状态中,个体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周围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不注重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和态度,失去本来的注意方向,无法以自己内在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容易冲动,具有破坏性,甚至肆无忌惮。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在一个团体意识强烈的团体内,团体的讨论或互动更加影响成员的判断和态度,这就出现了团体趋极化现象。在这种团体 趋极化状态下,个体听到团体内新奇的说服性意见时,容易表现出趋极化效应,即团体内讨论或互动往往使其成员得出较为极端的观点和 判定。团体趋极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团体意见一致;消极意义在于会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加极端化,不可避免地会与别的团体或社会 发生矛盾,最终危害到本团体自身的生存。"(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98,515,519.)
极化团体与外部的活动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一个封闭严密的极化团体,如极端教派组织、传销组织,其组织和成员必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外 部的互动(外互动)。至少有三种情况致使极端教派组织或传销组织这类极化团体不得不与外部发生互动。 (1)内部觉醒者的质疑。这样的质疑主要缘于两种情况,一是团体内部成员的自我觉悟,二是内部成员家属、亲属的帮助。在美国有这样一则例子,一个原先信奉犹太教的名叫斯蒂文·哈桑的美国大学生,被“统一教”俘获,他在那里呆了两年三个月,多次见到教主文鲜明,还被提升为统一教总部副会长。1976 年 5 月的一次车祸后,在他父母的要求下,在几位前教徒帮助下,他从心灵上走出了统一教,后来他出版了《走出邪教》一书,使文鲜明“统一教”的邪教面目大白于天下。 (2)来自外部的质疑。虽然在团体内,那些陷人被控制状态的成员绝对相信自己的头头或骨干们的宣讲,相信自己所在的组织如何地神圣或了不起,组织的主张一定能实现,但不可能得到文明社会里大部分人的信任。在外人看来那些自称有神力的极端教派的教主,自夸如何了不起的传销组织的头头,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有些是明显的骗子,是自我裝扮成有魔力、有能耐的骗子,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其活动或主张必然要遭到社会的揭露和批评。而极化团体是不接受任何异议的,更不会接受批评,冲突因而不可避免。 (3)由极端教派教主发动的。极化团体内的那种封闭的、扭曲的内部互动逐渐把教主的思想和行为推崇到绝对的位置时,必定使教主的政治野心、权力欲、金钱欲逐步恶性升级,一旦遇到信任危机,便会孤注一掷,制造事端。(罗伟虹,世界宗教与反邪教研究[I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54.)
《精神控制与心理学滥用 第一篇精神控制和心理学滥用 一 什么是精神控制 精神控制下的极化团体》
Da Y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广义地说,精神控制是一种常见的跨文化的病态社会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一类不健康的、损害性或蕴涵着破坏性社会能量的心理—社会现象。
广义地说,精神控制是一种常见的跨文化的病态社会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一类不健康的、损害性或...
-
一旦团体思维产生了,内聚性团体成员会过高地估计团体的权力和道德权威,把不同意见或对立面的意见定型化,使错误的决定合理化,产生一种“一致”意见来压制团体内不同意见
-
精神控制的常见类型
精神控制的常见类型 依极化团体社会属性,已经见到的精神控制有如下类型: 口 非法传销精神控...
-
崇尚类比和想象,忽视或缺乏归纳、演绎,鄙视实证,轻信传言的文化思维惯性,常常成为精神控制的助推力量,至少可能成为发生精神控制的“迷彩服”。
中国进入精神控制现象多发时代 近 30 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古老的中国已经进入文化复...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