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1983年底,全国农村双包到户的比例已占到生产队总数的97%以上。一场覆盖全国的农村大变动即告完成,包干到户取代其他各种形式,成为中国农村主要的经营模式。包产到户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政社分开的行政改革提上日程。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做出相应修改,规定设立乡、镇一级人民政府。1985年6月,全国各地全部完成了政社分设的工作。建乡前全国共有5.6万多个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后,建立了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实行了26年的人民公社体制模式终于被抛弃了。
乡镇企业原叫社队企业,作为农村早期分工的产物,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城乡分割、限制农民进城的一种补偿。农村办工业始于1958年“大跃进”。当年毛泽东提出大办工业“几个并举”的方针,其中就包括农村工业化。 1984年3月,中共中央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央4号文件),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有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突破了只能由集体办企业的限制,为农民户办或联户办企业开了绿灯,将其与集体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由此,社队企业的称谓被乡镇企业取代。乡镇企业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乡村办企业、社员联营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
苏南地区是乡镇(社队)企业发展最早、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较强,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以乡、村两级集体企业为主体,同时注意发挥个体经济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在苏南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乡村两级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占90%以上。浙江温州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子,即以家庭工商业的兴起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模式。
莫辰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从放权、让利和松绑起步
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镇集体(合作)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之所以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根源...
-
第三章 国门是如何打开的
邓小平希望这些老工商业者在引进海外资金特别是华侨、华裔资金方面做些事情,特别提出希望荣...
-
第四章 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
第五章 “商品经济”:第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翁永曦、朱嘉明、黄江南、王岐山通过姚依林给陈云呈送了他们写的一篇文章,提出“抑...
-
第七章 改革的路径选择
事实上,“文革”结束以后,党内高层不少人都在反思一个问题:究竟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