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走进他,理解他
鲁迅在创作后期,曾将大部分心血倾注于杂文创作,可以说鲁迅和他的杂文紧密相连,鲁迅的杂文也成为中国杂文的典范。具体的论战实例虽然时过境迁,但鲁迅杂文中揭示的现代中国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却真实深刻,常读常新。
在《鲁迅杂文经典全集》这本书里,收录了鲁迅先生不同年代的108篇杂文作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纪念刘和珍君》、《忆刘半农君》、《论“人言可畏”》这些耳熟能详的杂文,也可以看到他最早期的随感录。
鲁迅的作品里,字里行间透露着他那种独特非凡且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那种雄辨的逻辑力量,不仅极具说服力,且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比如,他会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又比如,他会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有人问:“100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仍要读鲁迅?”
郁达夫曾在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中说到:“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哪怕横跨百年,鲁迅的一字一句,没有丝毫过时,仍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演。
也许,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重读鲁迅的文字,一旦你走进了,它的一切就会离你很近。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
9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