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的阅读
xanthophyll
在读 垂直的阅读
当我最初浸入(这种阅读确实是“浸入”)文本之时,由于缺乏线性的情节,陷入茫然是必经的阶段。没有线索可遵循,思维无法延伸,人便只能张开自己的感官,将那些看似芜杂的信息全部吸收进去。这种吸收并不是机械的吸收,而是类似于“浸润”,又有点像花朵的授粉。感官不断地聚集自己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友爱地、迫不及待地捕捉并拥抱那些缥缈的信息。这个过程有时很短,有时却非常漫长。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前期阅读的过程越漫长,在焦虑中期待的感官越兴奋,所阅读的作品的张力就越大。阅读者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里有一个大东西,它潜伏在黑暗里,我已经摸到了它的一部分,我还不能确定它的形状,但我已经知道它在那里。也许有的时候,当阅读者鼓起勇气勇往直前时,到头来却扑了个空。它不在那个层次上,它在一个更深更隐蔽的处所。于是阅读者以为已经到手的某些经验和感受作废了。如果他不想轻率地否定作者,他就有必要准备第二次探索与冲刺。当然,怎么能否定同自己产生了心灵感应的作者?问题一定是出在我自己身上,我的感官没有发挥出全部的潜力,我的理性还不够强硬……我必须绷紧,我又必须充分地放松。
在黑暗的时光,作品如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的头上。窒息、尖叫、绝望,这些全是有可能经历的。这个时候,支撑你的便只有一种信念了,即对于你内部那个“无形胜有形”的东西的信念。废墟上透出的信息并没有消失,你必须用强力破除障碍,不顾一切地往下沉沦,才能抵达金矿脉络的所在。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抵达,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证实。仍然是在黑暗里,阅读者摸到了矿脉,某种形式的美在他大脑里闪闪发光了。那是种具有神性的触摸,“美”和那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还是幻觉?应该说二者兼有吧。文学的功能便是激发出我们应有的高级的幻觉,并且这个幻觉又随时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其间的曲里拐弯的旅程就是通过阅读来完成的。
阅读者为了熟悉文本,一头扎进感觉的海洋,但是他不应一味被动地跟着感觉走,他必须具有升华的才能,也就是说他在摸到矿脉的瞬间要能够在冥想中悟出整体结构的图案。是冥想,也只有冥想,将那五彩缤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统一成了纯粹艺术的形式。那么冥想又是什么呢?是对你里面那个东西的想象,是用强力迫使你的本质浮现出来。那是多么神奇的瞬间!你站立在黑暗之中,你躯体内开始发光,凝聚出彩虹的图案,那图案同宇宙相连。而作为个体的你,在那个时刻成为了一切,就连大地和星辰的呼吸都听得清清楚楚。
黎明时分,我终于入眠了。文字森林里的树叶纷纷落到我的身上,新鲜,苦涩,微微的芬芳,还有友爱,那么美满。有小孩在我耳边说:“阅读之夜!阅读之夜!”
只有刚擦洗过的木地板的木头味。这是一个温馨的家,但不知为什么,当我坐在这里无所事事之际,我就会觉得遗憾,觉得错过了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甚至觉得自己在混日子,如同行尸走肉。
“是啊,到地下五层。您怎么啦?对他有意见吗?他爱下到几层就下到几层,这是他的自由!”
“那么我,也可以下去吗?”
“不,您不能。这只是他的自由。”
“呸,我偏要!你算什么!你,你们,装模作样,我受够了,我偏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