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经济发展趋势与阶段论
坖
在读 中国经济史 (上下)
以上所述,主要是欧洲与北美经济发展的趋势,至于资本主义纪元后还有什么阶段出现,目前尚难推测,但据史实,工业革命恒以农业革命为前提,亦即罗斯托所说的“起飞前”的过渡时期,而前述重学派期间,就英国言,正是其“起飞前”阶段,是以,从资本主义纪元前夕开始,人民已由求生存进而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因所得的限制,难以将人民生活中所有重要项目同时予以提高,而只能按其优先次序,次第予以满足,且因需求之诱发,个别有关产业就成为各阶段的领导性部门,循此,由资本主义纪元前夕,到遥远的未来,可以划分为食、衣、住、行、育、乐六大阶段,而农业、纺织业、居室产业、汽车暨重工业、文教事业与广义的娱乐事业,依次成为领导性部门;这些阶段之中,愈后的阶段,其完成所需的时间亦愈长,以今日欧美先进国家言,业已进入“行”的阶段,亦即罗斯托所称的“高度大众消费”时期,且须再花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进入“育”的阶段;至于“乐”的阶段以后,人类还会进入什么阶段,目前难以预料,只是届时,地球已成乐土,可说是人间天上,夫复何求! 这些食、衣、住、行、育、乐阶段,都是民生内容中有项目的消费水平之大为提高,是以,此一理念或可称之为“民生史观经济发展阶段论”。其实,从封建体制起,经济制度的演变,都是人民为追求生存及改进生活冲动为其推动力,是以,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阐释,亦可用“民生史观”以括之,亦即中山先生所说的,“历史的重心是民生”(《民生主义》第一讲)。 引自第30页 侯先生的这段论述,看似老生长谈,却实是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提出经济史研究的“史心”。这里的经济学一般原理即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奥地利学派的这一原理来自其praxeology的逻辑,不同于对于边际效用原理的流俗的理解——譬如吃馍,吃第一个馍的效用大于吃第二个馍的,第二个馍又大于第三个,以此类推,以至魇足。奥派的边际效用递减律不存在魇足点。递减效用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按照理性的原则使用资源,会对其各种需求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譬如人们对大豆的边际效用递减,其实来自于人们对大豆可以满足的不同需求的从高到底的排序,如大豆首先可以直接煮来吃,其次可以磨豆腐,其次可以榨油,其次可以作饲料,其次可作工业原料。人们按优先顺序先满足对大豆最急迫的需求,再满足较次要的需求。所以边际效用递减是人们理性选则的结果。
侯先生在这里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动态化、历史化,用以构建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人们首先会将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食这一最急迫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依次满足衣、住、行、育、乐的需要,形成各历史时期相应的主导产业。同时,这一理论能够内生地解释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如在工业革命起飞前夕兴起重农学派,反映了人类社会从求生存进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阶段,首先要满足食的需要。因此农业部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部门。该学派的哲学倾向是自然主义的(physiocracy),反对重商主义对金银的狂热,并反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造成对私人经济的掠夺。而重商主义所产生的政治背景——欧洲君主专制,则反映了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温疫和战乱后,对社会秩序和安全(即生存权利)的需要。
9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