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事到如今,我好像有一点点明白“有害灵魂”指的是什么。且不论“灵魂”或“有害”这两个词是否贴切,长时间近距离目睹人们(尤其是男人)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不会暴露出来的一面,了解到自己的生意在结构上有赖于他们可鄙的那一面,好像确实会让本不至于失去的希望和信任以惊人的速度消磨殆尽。也许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简单归纳为“变得世故”或“认清现实”,但这样可能会让人从根本上丢弃对他人的尊重。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从十多岁开始苦苦寻觅的不能卖娼的理由也许就在这里。人们对卖娼的厌恶,以及父母对女儿卖娼的抗拒,可能不仅仅出于不检点、危险、玷污自尊之类的理由,还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扭曲我对他人的尊重。在我出入原味店的时候,大人只会禁止和劝诫,却从没给出明确的理由。我一直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可以用简明易懂的话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直到最近才看到了些许曙光。您在信里指出,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是一种亵渎,我很庆幸能看到这句话。 引自 铃木:比起那些男性撰稿人替女性说话的作品,川端文学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 ,这让我感到担忧和沮丧。与其说我是对这种趋势恼火,倒不如说我是对媒体有点恼火,因为媒体渐渐无法区分“尖锐而有趣的观点或抗议”与“单纯的找茬”。 我感到,即便只是遭到小规模的抗议,人们也会过度畏惧事情会酿成新闻,想假装无事发生,于是随随便便就把有问题的东西删掉了,到头来什么都没学到,毫无长进。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暴力的漫骂,而在讨论的第一线,我看不到丝毫捍卫表达的气概。在抗议者越战越勇的时候,我本希望捍卫表达的声音会更响亮,可最后只有匿名的漫骂屹立不倒,活力充沛。 引自 铃木:比起那些男性撰稿人替女性说话的作品,川端文学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 “想法变得成熟”和“变得软弱”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我有一个奢望,希望大家能够形成一种认识:适当的抗议对表达者来说也很可贵。我希望抗议者不要满足于无谓的道歉和删除,而要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讨论。令人反感的种种愚蠢表达即便没有沿着老路立刻道歉删除,也会因为人们不准备讨论它们而被淘汰。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大家错误地把歧视女性的表达和凸显人性愚蠢的精彩表达混为一谈。 自由和正确总是有冲突的,也有许多表达在众人的惋惜中被禁播禁售。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得到保护,抗议也不都是合理的,我甚至觉得试图建立某种标准也很荒唐,但仍然希望人们更果敢地发出适度的抗议,并且更勇敢地接受抗议。 川端文学中的男性角色在部分女性活动家中口碑极差。诚然,他们的形象有时与“正确”相距甚远,但我至少认为,比起阅读自以为什么都懂、替女性发言的男性女权撰稿人那些不痛不痒的专栏文章,看川端文学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我总觉得抗议者好不容易得以发声,表达自由的捍卫者却只剩下“憋屈”这一句牢骚,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引自 铃木:比起那些男性撰稿人替女性说话的作品,川端文学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 我可不想以“表达自由”的名义为这些性别歧视广告辩护。我反对的是法律层面的限制,但不反对市民层面的批评。我同意你的观点,“针对某种特定表达的抗议活动可以尽情搞”。不过你后面跟了一句“近年的事件都沿着‘被骂一道歉+删除’的老套路发展,这让我感到担优忧和沮丧”,我却觉得是总算走到了这一步。你说“媒体渐渐无法区分‘尖锐而有趣的观点或抗议’与‘单纯的找茬’”,但不惜直面抗议和挑刺也要守护到底的“尖锐而有趣的观点”到底在哪里呢?佐佐木先生的奥运猪根本不值一提。这些年遭到抨击的性别歧视广告都是活该挨骂,一点都不冤枉,站在媒体的角度看,迅速撤下也是正确的判断。试想一下,换成短短几十年前,提出批评的人怕是会反过来遭到抨击,被扣上“吹毛求疵”的帽子(即使是现在,社交平台上也充斥着这种垃圾回帖),批评的声音搞不好都会被扼杀。你说“对政治正确的过敏助长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主义’”,我觉得这样就挺好。这证明,关于什么是政治正确的“常识”终于普及了。不了解何为政治正确就说它“老土”还为时尚早。而且我们有必要明确区分你所说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主义”针对的是谁。如果它针对的不是权力(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是对女性和性少数等少数群体的批评,那就应该被称为必要的“考虑”,而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引自 上野:人性中的卑劣和嗜虐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社会的原则正在改变。 人性中的卑劣与嗜虐、优越感与嫉妒心恐怕永远都不可能被消除。就连我都会一怒之下破口大骂“我非要宰了那个混蛋不可”,这辈子都不知道宰过多少个了(笑)。但我绝不会在公开场合说这种话,当然也不会付诸实践。有一次,某自由派学者当着我的面说“看到杀人的场面就会勃起”,令我惊愕不已。我惊愕并非因为他“看到杀人场面就勃起”这一事实(这太寻常了),而是因为他敢耿直地对我这个比自己年轻的女人说出这种话。 引自 上野:人性中的卑劣和嗜虐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社会的原则正在改变。 决定“何为正确”的既不是权力,也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我对学术界抱有希望,因为我相信学者的相互批评是公正公平的,建立在信息公开与程序透明的基础之上。 引自 上野:人性中的卑劣和嗜虐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社会的原则正在改变。
5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