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
catteforry (武か、数奇か、それが問題だ!)
读过 “中间地带”的革命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苏区。这支一年前从中央苏区撤出时总计约8.7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时连同伤病员和干部也只有不足6000人了。中央红军这个时候和陕北红军会合起来,总兵力也只有1万余人。而陕北地贫人稀,苏区面积又极为有限,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依旧处于严重的困难之中。 引自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忘了在哪儿看到的一个观点,如果张国焘也同意北上,在陕北是养活不了那么多部队的。张如果不表示反对意见,而是随声附和,北上造成经济困难主要责任毕竟不可能会落到他的头上,那么这种情况下中央就陷入被动了。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十分幸运的是,这里到底靠近苏蒙边境。苏联和共产国际一年来一直在想方设法恢复与中共和红军的联系,它们派来几批联络人,包括携带大功率电台的联络小组,都曾试图与陕北这里的红军接头。而这一年7月,共产国际再派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之一张浩(亦即林育英),穿越蒙古与绥远交界的沙漠地带,再度秘密潜来陕北。11月中旬末,即在中共中央刚刚到达陕北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就成功地成为莫斯科派来抵达陕北苏区的第一人。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长达一年多之后,中共中央再度接通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和这时远在西康地区自称“中央”的张国焘等人相比,中共中央实在再幸运不过了。就因为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和他们在一起,中共中央的合法性自然也就重新名正言顺了,张国焘的那个“中央”再没有出头之日了。 引自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7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