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猿》——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高等动物”,由猿类进化而来,差不多就没法往下想了。我们似乎拥有操纵这个星球的至高能力,超越动物本性,可说到底,我们也只是生命进化的万千产物中的一种。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以一种客观的动物学家的研究角度来看是怎样的,这本《裸猿》(The Naked Ape)可以告诉你。
《裸猿》出版于1967年,作者是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他的另外两本书是《人类动物园》(The Human Zoo)和《亲密行为》(Intimate Behaviour),三本书合并称为裸猿三部曲。这本书现在看来有点说话过头,担忧过多,不过时代背景是当时是西方人(尤其知识界)最忧虑的三大问题(人口爆炸、生态失衡、“核”云密布)迫使作者以最冷峻的语言为人们敲响警钟。这三大问题放到今天来看,宣传最多的应该就是生态失衡了,人类由迫害陆生动物到现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人口爆炸倒似乎没怎么担心,反而担心的是不少地区人口老龄化、生育率过低而影响经济。核能在一些国家是争端问题,不过按照《人类简史》里说的,我们现在处在核子和平时代,甚至说要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以及和他一起研发出原子弹的同事。有了核武器之后,超级大国之间如果要再开战,无异等于集体自杀。
作者的总体思想是“尽管技术在飞跃发展,人类仍然是相当简单的生物现象。尽管人类有着恢弘的思想、高高在上的自负,我们仍然是卑微的动物,受制于动物行为的一切基本规律......我们容易沾沾自喜,认为这一切绝不可能发生,认为我们与众不同,可以不受生物规律的制约,其实不然。许许多多不可一世的动物物种已经灭绝,我们人类也不可能例外......我们必须长期而又严肃地把自己看做一种生物,以此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这就是我写本书的原因,我自称为“裸猿”而不是人,故意侮辱自己,其原因就在这里。“
本书由起源、性行为、育儿、探索与游戏、争斗、觅食与进食、整饰与安抚、人与动物这些方面探讨了人类的种种生物行为,在此仅在前几章中挑选部分内容。
起源——树栖猿→地居猿→狩猎猿→领地猿→定居的裸猿→创造文化的裸猿
将人与其他灵长目加以比较,会发现在现存192种灵长目中,人是非常格格不入的,其腿部太长,手臂太短,脚型亦古怪,且体表全然裸露无毛,除了头顶、腋窝和阴部有少许的几丛毛发引人注目外,其余皮肤都裸露在外,没有任何一种与人的情况接近,这也就是为什么把这种新奇的灵长目命名为“裸猿”。在现存的4237种哺乳动物中,也很少有动物放弃毛皮而适于生存的。除了一些穴居哺乳类(如田鼠、土豚、犰狳)和水生哺乳类(如鲸鱼、海豚、鼠海豚、海马、海牛等),还有体大出奇的巨兽犀牛和大象,对于所有典型的地表生活的哺乳类来说,浓毛密布的皮肤是必然的规律。
灵长目从原始的食虫类演化而来,距今8000万年到5000万年时,这些小型的食虫动物进入新的领地去冒险,演变出许多体型新奇的动物,林间灌木中,小足动物仍然死守着植物以求安全,习惯了嚼食水果、坚果、浆果、苞蕾和树枝,慢慢进化为最低级的灵长目,视觉有了改进,眼睛移至面部前方,手演变而为掌握食物的器官。大约距今3500万年到2500万年之间,这些接近猴类的灵长目开始过渡到真正的猴类,它们已经变成了专门的树栖动物,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才完善了森林中贵族老爷式的生活。
约1500万年前,它们的森林堡垒规模锐减,猿类的祖先被迫在两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要么死守森林里残破的老家,要么像《圣经》所说的那样勇敢地面对被逐出伊甸园的命运。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留在树林里,自此以后其数量不断减少。唯有另一种现存的猿类祖先杀出了一条生路,这就是裸猿。面对地面陌生的环境,我们的祖先前途暗淡。只有两个可能的前途,要么比原有的食肉动物更会猎杀动物,要么比原来的食草动物更会采集植物。我们今天知道,我们的祖先在这两方面都成功了。
裸猿的感觉器官不适合地面生活,嗅觉太弱,耳朵不够敏锐,体格太弱,承受不住艰苦的耐力考验,不足以爆发雷霆闪电般的冲刺。在人格上,更为争强好胜,而不是更具备合作精神,而且他无疑于不善于计划安排和集中注意力。所幸的是,他的大脑极为出色,在普遍的智能上胜过其他冤家对头食肉兽。借助直立行走,他既改造了双手又改造了双脚;再通过对大脑的进一步完善,并殚精竭虑地使用大脑,他有可能获得成功。他必须在进化上迈出戏剧性的一步,以大大加强脑力,这一进步步子是颇为奇异的:他这个猎食的裸猿变成了婴幼期很长的裸猿,这个进化过程叫做幼态持续(neoteny),即婴幼期的某些特征保存下来,持续到成年期。婴儿出生时的脑容量只及成人脑容量的23%,出生后的6年间,儿童的大脑继续迅速发育,但是人脑的整个发育期大约要到23岁才能完成。由此可见,对你我来说,性成熟以后,大脑发育还要继续十来年。但是,对黑猩猩来说,生殖能力活跃之前,大脑发育就已经完成六七年之久了。对裸猿来说,先辈所设计的一切技术,他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模仿和学习。从体质和本能上学,他这个猎手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他的智力和模仿力可以弥补体质的不足且绰绰有余。他接受父母教诲的方式和深度,是其他任何动物望尘莫及的。
性行为——与其说文明的进步陶冶了人的性行为,毋宁说人的性行为塑造了文明
裸猿是现存灵长类中性欲最旺盛的一个物种。如果要刨根问底,就得回顾他的起源。裸猿进化中出现过一些什么情况?第一,要生存他就得猎食;第二,他必须有一副胜过其他动物的大脑,以补偿他不适应狩猎生活的躯体;第三,他必须有较长的儿童期,让大脑更为发达聪明;第四,男性出猎时,女性要留在居所照看幼儿;第五,男性出猎时必须合作;第六,它们必须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证狩猎成功。作者认为,构成我们当今复杂的性行为的各种要素,是上述6种变化中固有的特性。
首先,男性留下女性外出打猎时,要确保女性的忠贞不渝。所以,女性要形成与男性的配偶关系。另一方面,每一位男性也需要有强大的配偶趋势,男性都有了致命的武器,性争斗的危险性大大加剧。男性之所以满足于只和一位女性结为配偶。最后一个原因是,婴幼儿成长缓慢,使父母的责任大大加重,必须养成父母养育子女的行为,育儿的责任必须由双方共同负担。
裸猿自身延长了的童年期,在漫长的成长期里,他与父母结下了深厚的依恋之情。裸猿成熟自立之后,失去了依恋父母的纽带,由此造成了一种“关系真空”,这个空白必须填补。即使这一空白足以强化地形成配偶关系的需求,他还是需要另一种东西,以助于维持配偶关系。配偶关系要长到足以适应养育后代的漫长岁月。长期和富于激情的求爱保证了爱情的形成,但是此后还需要新的东西去维持爱情。最简单自然、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配偶的共同活动更加繁复多样、更加使人得到报偿。换句话说,就是使性生活更富有性激情(用尽一切办法)。
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繁殖后代没有关系,其关注的重点,是凭借性伙伴的相互报偿来增强配偶关系。配偶性生活中反复达到圆满的顶点,显然并不是现代文明高度精细、腐败没落的产物,而是根深蒂固的、有生物学基础的、合乎进化要求的、健康的趋势。
灵长目动物自古来的性行为系统,除了刚交尾的短暂时间外,雄性灵长目任何时候都处于性活跃的状态,性高潮对雄性非常重要,因为性宣泄降低了它们的性冲动,使它们有时间再生产足够的精子。相反,雌性的发情期却很受局限——只集中在排卵期前后很短的时间里。发情期的雌性任何时候都愿意与雄性交配,交配次数越多,成功受精的保证就越大。对雌性来说,不存在什么性满足,不存在性高潮,其性冲动是无法平息和遏制的。它们的发情期太短,不能浪费一点时间,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受精任务。如果有性高潮,它们就浪费了宝贵的交配期。在灵长目中,人类女性的性高潮是独一无二的进化特征,女性出现性高潮不会遭遇什么遏制的机制,相反,有两种机制非常有利于女性性高潮的形成。第一种是她从性合作中所得到的极大报偿的机制;正如其他改善性行为的进化一样,女性的性高潮能强化配偶关系就,起到维系家庭的作用。第二种机制是性高潮增加受精的机制。
人类还需要进一步修改繁衍后代的体系,即需要一种外婚制。一旦子女开始出现性征,它们就成为父母的性对手,儿子是父亲的对手,女儿是母亲的对手。父母有赶走子女的倾向。后代也需要建立以自己家庭为基础的“领地”。父母的家庭基地,自然受父母支配,父母基地的属性没有适合子女建立领地的属性。青春期的子女自然要排斥这些信号,着手建立自己繁衍后代的基地。这是具有领地欲的食肉动物的典型特征,而不是灵长目动物的特征。
探索与游戏——始终在热爱新知和惧怕新知之间谋求平衡
喜爱新鲜的冲动驱使我们前进,维持我们的兴趣,直到未知变成已知,直到烂熟于心的知识使我们对它产生轻视为止。在此期间,我们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并将其储存起来,以备需用时提取。
早期的图画,无论是儿童还是小猩猩作的,都与传递思想毫不相干。那是发现的行为、创造的行为,是试验图形变化的各种可能性的行为。那是“描绘动作",而不是传递信号。它不需要报偿——涂抹动作本身就是报偿,那是为游戏而游戏的行为。然而,正如许许多多的童年游戏一样,儿童的涂抹行为不久就融入了成年人的其他追求之中。社会交流一股脑儿接过它,绘画中的创新精神不复存在,“把画线当走路探索”的纯真的激情荡然无存。只有在心不在焉地胡乱涂抹时,成人的这种探索精神才死灰复燃。(这并不是说,成人已经失去了创新精神,我只是说,创新的天地转移到了更为繁复的技术领域。)
与绘画不同,音乐不是必须大规模详细传输信息的活动模式。有些文化用鼓声传递信息的做法是一种例外。但是,大体上说,音乐是用来激发公众情绪、协调公众步调的。音乐的创新和探索内容越来越浓烈,它摆脱了任何重要的“再现”职能,成了抽象的审美试验的主要领域。(由于绘画尚有其他优先的职能,所以它最近才在这方面赶上音乐。)
在绘画、雕塑、素描、音乐、歌唱、舞蹈、体操、游戏、运动、书写和言语等诸多领域中,我们都可以进行复杂而专门的探索和试验、尽情的、终生的。通过精心的训练,我们作为表演者和旁观者,就可以变得非常机敏。如果把这些活动的次要功能(挣钱、争取地位等等)搁在一边,那么,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说,它们在成人生活中就成为幼儿型的游戏模式,亦可能成为依附于成人信息交流系统之上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可以表达如下:
(1) 研究不熟悉的东西使之变为熟悉的东西;
(2) 将熟悉的东西作有规律的重复;
(3) 在重复的过程中尽可能做些变异;
(4) 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发挥,对其他变异则弃之不顾;
(5) 将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反反复复的组合;
(6) 以上各条均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第六条规则尤为重要,对于高级哺乳类来说,探索行为已经解放出来而成了一种独特的驱力,对于我们来说,探索行为已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幼年期一切形式的探索都具有长远的影响,少年时期未曾探索音乐绘画的人,成年以后就觉得这些科目难学。但是,面对面的游戏接触比其他形式的探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首次接触音乐的成年人,由于没有童年时期探索音乐的经验,可能会觉得音乐难学,但是要学会音乐并不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儿童被严格控制起来,不让他作为游戏群体的成员去参加社会接触,他成年以后参加社会活动就会大受妨碍。
育儿过程分为连个不同的阶段,即早期的内向阶段和后期外向的阶段。在早期的内向阶段,幼猴受到母猴的爱抚、奖赏和保护,它学会了什么是安全。在后期的外向阶段中,母猴鼓励孩子向外发展,去与猴群中的其他小猴接触。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情况基本相同。如果儿童缺失了早期的安全阶段,但是进入自立阶段以后却相当活跃,那么他就觉得接触陌生人并不困难,可是他无法长期维持与伙伴的关系,也无法进行真正深入的接触。如果儿童在早期的内向阶段享受到非常安稳的生活,可是在后期的外向阶段却受到过分的保护,他在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与他人接触非常困难,就会拼命与原来熟悉的人厮守。
总结
有人认为,人的能力足以压倒一切生物冲动,作者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诚然,我们具有可塑性,诚然,我们是行为机会主义者,但我们的机会主义行为遭到严格的限制。人类需要使自己理智的机会主义的进步与基本的行为要求相吻合。我们必须提高人口素质,而不仅是增加人口数量。这样做,我们才能继续在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在振奋和激动的时刻不否定自己的进化遗产。否则,受到压抑的生物冲动会积蓄起来,最终冲决大坝,精致的生命世界就会被生物冲动的洪水一扫而光。
本书文字颇为生涩,与通常的文学读本有很大区别,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动物学家的专业性和对当时时代的担忧。几十年过去,世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对现在的读者来说,读这本书肯定不如当时书面世时产生的震撼大,不过仍可以通过此书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的行为模式,并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迷茫、狂妄的时候,可以静下来想想,我们都是裸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