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误国
。他向东海王越推荐自己的弟弟王澄做荆州刺史,同族弟弟王敦做青州刺史。在他看来,自己留在中枢,两个弟弟分别掌控着有江汉之固的荆州和负海之险的青州,也算是狡兔三窟,对琅邪王氏的前途,总是大有裨益。
所以后人读这段历史,便忍不住要感叹,“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但当时的局势,实在比王衍预想的还要糟糕得多。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概括的:
胜利的司马越赢得了疮痍满目的山河,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
这时国家的经济完全崩溃,整个北方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朝廷失去税收来源,华夏最精锐的部队,也在残酷的内战中,自相残杀几乎死光了。
而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纵横来去,皇帝所在的洛阳城岌岌可危。
但一场胜利改变不了什么,司马越最终决定把皇帝抛弃在洛阳,自己率领几十个王爷,半数朝臣和最后的几乎全部部队,去东方讨伐叛军。这个公开的理由不确定有几分属实,也许只是洛阳一带已经找不到吃的,这大批人想到东方就食。甚至于,也可能是东海王和他的核心班底内心已经绝望,既然家乡在东方,就算死也要回
王衍的第一反应自然还是推辞:“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他说自己从小就不想做官,只是因命运的安排才到了这一步而已。现在局势这么危急,怎么可以让一个并无军政才能的人处在这个位置上呢?
其实他的后半句话,倒是实话。但这支队伍里有许多名士,都一向是以王衍为偶像的,同样热衷玄谈,同样擅长逃避,同样毫无军事才能。
所以,一辈子面对各种重担飘然闪过的王衍,这次终于闪不开了。
于是这支十多万人的队伍,在王衍的带领下继续前行,并终于陷入了石勒骑兵的包围圈中。
石勒率领着他的部下展开了一场即使在这个恐怖的时代也显得触目惊心的屠杀。十万人在如蝗的箭雨中束手待毙,最终尸体堆积如山。
石勒故意留下了几位王爷和王衍等朝廷高官的性命。可以想象,这样大规模的屠杀必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王衍一直处身于这个修罗场的中心,死亡的气息重重包围着他,但始终就是不发动最后一击。不知道那一刻,王衍手里是不是仍握着他的白玉柄麈尾,是不是仍在努力保持着“神情明秀,风姿详雅”的仪态。
专利技术不得而知,总之这啸声却引起了路过的王衍的注意。王衍说:“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
王衍吩咐手下人去把石勒抓起来,但是为时已晚,王衍也就没有继续追究。
现在两人再次碰面的时候,彼此的人生,都已经全然不同。
石勒显得很愿意和王衍谈谈,竟“与语移日”,就是聊了好几个钟头。
石勒问王衍晋朝衰乱的原因。
王衍照例称自己从小就是不管世事的,自然一切与自己无关。为了活命,他还拍石勒的马屁,劝他称帝。石勒发怒说:“你的名头传遍天下,身居重任,年纪轻轻就在朝廷里做官,一直到现在头发也白了,怎么能说不管世事呢?天下破坏到这个地步,正是你的罪过造成的!”占有巨量社会资源,把持重要政治权力,却拒不负责的名士,肯定不会是雪崩时无辜的雪花。这告诉我们一些简单的道理:第一,若论及“清谈误国”,应该去找相当于王衍这个位面的人;第二,一般人爱聊个闲天的,听到人骂“清谈误国”,千万不要幻觉自己受到了冒犯,和您没有关系,就算确实有人指着鼻子这么骂你,也只需要回一句“不敢当,不敢当”,就可以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