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陆铭
36个笔记
◆ 上篇 大国难题
>>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两大因素:一是市场分割,二是统一货币。
>> 事实上欧洲内部的人口流动仍是不充分、不自由的。经济学最基本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有人口的自由流动,地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就会趋同,否则人口就会持续流动。
>> 在这样一个存在市场分割的区域,如果实现货币统一,各个成员国就失去了自己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 30年前的日本不曾像中国这样存在着诸多的制度制约,而中国当前存在的制度制约却戏剧性地提供了潜在的增长动力。
2023/3/1 发表想法
要么蠢,要么坏。
>> 中国当前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问题就是两种:不明白,或者装糊涂。
>> 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能力自行偿还债务,又不能破产,那么任何形式的地方政府债务,最后都是要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一起还的,不是通过税收就是通过通胀。
>> 在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持有“中国是特殊的”这种观念是非常危险的,这往往会引向错误的经济政策。
2023/3/2 发表想法
凡是多的就给他更多,凡是少的就把他拥有的都拿走。
>> 在经济学里,是否缺钱不能按谁钱少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当技术创新的力量非常强的时候,富的地方反而资本回报高,更缺钱。
2023/3/2 发表想法
存疑
>> 随着农民不断减少,剩下的农民从农民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收入也将提高。
2023/3/8 发表想法
只有第二点算一个解(实际上就是作者朋友提出的经济补偿的方案),第一个方案隐含了奇怪的价值排序:能同时喜欢呆在小城市且期望小城市有高铁吗?为了高铁搬迁的经济成本和背井离乡的精神成本会被拥有自由流动权抵消吗?
>> 这个解就是,在高铁主要连接大城市这一看似“不公平”的结果的同时,保证其他两个“公平性”条件:第一,允许人口自由流动,这样,其他地区的人口如果想获得高铁的效益,可以自由迁徙到有高铁的地方;第二,财政转移支付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直接享受到高铁的好处,那么,就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让它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 一个公正的公共政策,应该达到这样的状态:不管是这个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还是受损者,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的话,这个政策仍然会被认为是合理的。对于那些在既有政策下得益的人群来说,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如果你在当前的制度下是得益者,从而反对改革的话,那么,也许哪一天当你成为另一个政策讨论当中的弱者时,这个社会就无法保护你了。
>> 除了对于最基本的人性的尊重之外,我时常觉得,当前中国对很多公共政策的思考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公共政策原则就是,要保证这个国家的公民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当中不会因为他特殊的身份而受到歧视,这关系到这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文明的现代国家。
>> 我常说,在公共政策讨论中,这是一种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用既有政策下的结果来反对改革。
2023/3/10 发表想法
最大的问题是,就算一线增加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房价会下来吗?就算拥有了当地户籍,廉租房能覆盖多少人?
>> 可是,如果他们的宅基地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成了一种资产,是不是就可以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基本的住房了?就算这笔钱还不够,只要有了城市户籍,他们是不是就可以被城市的廉租房制度覆盖了?
2023/3/11 发表想法
看到这,再次感受到隔了7年后,本书的一些论断确实给人时过境迁感。
>> 媒体上不少文章都说“东北经济告急”,列出的理由无非是人口大量净流出。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东北经济仍然是正增长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东北三省的人均GDP是快速增长的。从数据来看,东北三省2014年的人均GDP是10年前的大约3倍。
2023/3/11 发表想法
通胀推动
>> 由于对东部和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得特别严格,因此东部的地价和房价在2003年之后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上升,而中西部房价的上升则主要是由收入上升驱动的。
2023/3/11 发表想法
通俗来说,就是资本的回报率过高,劳动的回报率过低,收入分配不公。
>> 但恰恰相反,中国产业升级的宏观背景是长期被抑制的利率。实际利率低,企业倾向于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发展了大量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果是国民收入中被资本占有的部分比率高,且呈上升趋势,而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却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于是,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就是,收入提高速度跑不赢GDP增长速度。
2023/3/11 发表想法
想开点,哪怕是城市里的高等教育也未必适应未来产业升级趋势。(つД`)ノ
>> 这不能不令人心生怀疑,农村居民在家乡接受的教育能够适应未来的产业升级趋势吗?
2023/3/11 发表想法
恐怕是后者居多
>> 若要问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好的方面说,是地方政府可以以此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推动经济增长;而从不好的方面说,中饱私囊的需求也一直存在。看看地方政府的腐败官员有多少出自交通和基建部门,再看看屡屡曝光的豆腐渣工程,就明白了。
>> 这在收入分配上的体现,则是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造成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下降。而劳动收入增长不够快又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反过来,使得既有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出现产能过剩。
2023/3/13 发表想法
这几年大家对考编的狂热,可能令这种情况又有所改变了。
>> 做农村教师还不如开出租车,请原谅这一节实在无法不以灰暗的情绪收尾。
◆ 下篇 大城之解
>> 中国城市服务业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常见的解释是两个:其一,在最近1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的低利率(名义贷款利率减掉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实际利率)政策降低了资本使用成本,鼓励了投资,相应的,使用资本更多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其中的重工业部门)增长迅速,排挤了使用资本较少的服务业的增长;另一个因素是,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得的比重持续走低,这也成为制约老百姓收入增长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
>> 中国今天的集聚度太高了,大城市太大了吗?人们往往凭直观感受说“是”,但是,数据给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与同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之间GDP规模的差距的确在明显扩大,但是,由于劳动力流动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又受到全国规划的制约,中国城市之间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差距却没有明显扩大。
>> 如果农民可以异地城市化,并且将他们的宅基地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带到建设用地产值最高的地方去,换取那里的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那个苏北城市的困惑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2023/3/13 发表想法
首先公共安全支出不仅仅局限为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支出,第二不是因为政策歧视造成矛盾才需要付出这笔支出,第三需要论证廉租房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具体而言廉租房对减少社会冲突的作用。这段的论证多少有些过于跳脱了
>> 如果政府通过提供廉租房(或补贴租房)来促进社会和谐,可能就会减少全社会的维持安全支出,那不是比政策歧视造成社会不满,再花钱保平安更好吗?
2023/3/13 发表想法
????
>> 也许有人会说,不行,我有密度恐惧症,楼高人多,我不开心。真的吗?人们都有密度恐惧症吗?此处,正适于做个小广告。我在几年前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看中国人的快乐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个人和家庭特征之外,我也看了一下城市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还是大城市的人们生活快乐感更高哦。
2023/3/14 发表想法
在本书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本质上与我如何想无关,甚至与作者如何想无关,只与作者想让其看到听进去的对象如何想有关。
>> 我们要学会这样想问题:如果在你拥有既得利益时无法做到公正,那么,谁能保证在下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中你不是既得利益格局的受损者呢?
2023/3/15 发表想法
隧道是这样一件事:大家都开车,尽管车有价格性能差异,但阻碍前进的唯一因素是道路不畅,在这个客观阻碍消失后,每辆车可以发挥能动性保证同样的速度和极小的跟车距离驶出。但是收入差距这件事,好比在堵车的路上,有人开车,有人走路、骑车,有人开飞机,更有人生来就在隧道终点,堵不堵车不是唯一的阻碍,甚至不是重要影响。
>> 要特别提一下,最近我和合作者研究了不同户籍身份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给人们的快乐感带来的影响。先给大家打个“隧道效应”的比方,比如说你开车回家,被堵在过江的隧道里边了,这时候你发现前面的车开动了,你会感到快乐还是不快乐?你会感到快乐,因为你觉得希望来了。在这个例子里,前面的车开动了,相当于收入差距拉大了,这种收入差距具有激励人努力奋斗的作用。
>> 犯罪主要是个治理问题,而不是城市人口多少的问题。
>> 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人力资本外部性”。受高等教育者在大城市能够找到专业化的工作机会,还能够在与周围专业人才的交往中分享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低技能者去大城市工作,也能够获得“人力资本外部性”。正基于此,很多城市都对高技能者实施了各类人才计划,其原因就在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还不足以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需要政府支持来克服“外部性”问题。
◆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2023/4/2 发表想法
看到末尾算是出现一些让我会心一笑的观点。
>> 低估的利率实际上形成了对于能够大量获得银行贷款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补贴,而由此造成的低效率也是在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
>>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其根本上的原因在于经济中存在着不少违反经济规律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人为地制造社会不公。城市内部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分割,本质上是户籍制度阻碍了一部分公民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
>> 我认为,现代经济学最为重要的原理是两条:第一,在时间维度上,如果离开了利率调节机制,那么,在被抑制的低利率引导下,资本积累将过多,经济增长将偏离最优路径。第二,在空间维度上,地理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而且,即使在自然条件完全一样的两个地方,由于起点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在收益递增机制下导致经济活动在其中的一个地方集聚。
忽略了“时间”的作用,使得中国长期维持政府管制利率,一味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投资的边际回报势必下降,于是,短期内的高投资可能意味着未来的产能过剩和增长下滑,使经济偏离最优的增长路径。而忽视了“空间”的作用,则使得中国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引导资源向地理劣势地区配置,导致低效率和经济的竞争力恶化。
◆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 中国的问题,一向有两种原因,一是不明白,二是装糊涂。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