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雾豹
读过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南怀瑾著述 66个笔记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信念大体是偏重于感情的作用,求知究竟是偏向于理智的要求。感情与理智,在人类的心理中,往往自相矛盾,理智的求知常会怀疑感情信仰的可靠性。因此,运用思想之慧思以求知的要求,便如脱羁之马,自动跳出宗教的范围,走向运用自己的知识去探寻宇宙与人生奥秘的究竟。于是,哲学求知的领域,便由此而建立起它的权威。宗教的教义,也需运用哲学的解释来增加它的真实,人生的思想方向、行为道德、生活意义,同样需要哲学来确定它的善恶标准。但是推崇爱好思想的玩意久了,人们对于思想本身的可靠性,又发生了怀疑。 西方的文化思想,它的原始根本存有极大的障碍,始终挡住了趋向形而上道真正解脱的道路。(一)因为西方的文化思想,基本上是偏向于唯物的,所以它把精神领域的奥秘和形而上道的结论,非常自然地都会归向于物理的作用,不能彻底明白和求证到超越心物的究竟。(二)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始终包藏在“新旧约”的怀抱里,到了追求神秘到无法用人类惯性的思想知识去解释时,仍然把它推向宗教的领域里,寻找答案。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从传统佛教的观念,认为释迦牟尼入涅槃以后几百年间(公元一五〇—公元二五〇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东密与藏密最大的差别,就是对身密修持方法的不同。东密所传对身密修持的方法,大多都是配合梵文字轮的观想,布满身体内外的各部分,它仍是利用心意识趋向“专一”的定境。藏密对于身密修持的方法,除了一部分仍然保持字轮的观想,配合身体内外各部分的作用以外,它唯一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气脉的修持。这在原始密教所传的经典文献中,几乎是找不出同样的根据,显见它与东密是另一传承。所以东密原始传统尊重龙树或龙猛。藏密的原始传统,却别树一帜,推尊莲花生大师。但因藏密传承,特别注重气脉的关系,它与中国道家的修炼方法,有许多地方非常相似。 密宗之所以成为神秘的特点,它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神咒“声密”的秘密。这里所谓的“声密”,就是密宗所称三密之一的“口密”,也便是一般人所谓的“咒语”。 第七章 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 梵文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但唵(读如嗡音)、啊(读如阿音)、吽(读如哄音)三个字,却是梵文声母的总纲。因此只用此三个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个咒语,便是普贤如来的三字根本咒了。普贤如来,是意译的妙密,也有意译为普现的。普贤就是普遍而贤善地充满一切处所,无时无处而不存在的意思。唵字,也就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它含有无穷、无尽的功能。在人体而言,它是头顶内部的音声。和人们掩盖耳朵时,自己所听到心脏与血脉流动的声音相近。所以凡念诵唵字部发音的咒语,必须要懂得它发音机括的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发。如是伤风感冒,连续不断地念此字音,可以使头部发汗,得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它具有无量、无际的功能。同时,阿字是开口音,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例如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念诵“阿弥陀佛”,便是属于密宗阿部的开口音。也可以说,它是莲花部基本的声密。如果能够懂得运用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开身体内脏的脉结,同时可以清理腑脏之间的各种宿疾。真能了解而合法修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体会到内脏气脉震动的效果。吽字,是万有生命潜藏生发的根本音。也可以说,唵字,是形而上天部的音声;吽字,是物理世间的地部的音声;阿字,是人部的音声,是人与动物生命之间的开口音。在人体而言,吽字是丹田的音声。如果懂得以吽部音来念诵,可以震开脉结,启永发新的生机。最低限度,也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例如东密藏密共同所传的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它便概括了唵字与吽字的咒身,至于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阿部音的变化妙用。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在佛学显教的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确与各个宗派与大小乘的理论,迥然不同,此中奥妙也当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实在需要深入寻探。 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别。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于智力的升华而进入超人境界。情欲浓重者,由于智力的减退而堕落到动物的意识状态。思想和情欲,虽然话分两头,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都凭借“意识”的功能,而发挥它的应用与效果。无论在大小乘佛学的范围,或是通俗世间的一切学识,对于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叫它是“心”、是“性”,或认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也可以强调地说,都是“意识”作用同质的异名而已。 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或西方,许多宗教和哲学,只要重视实际的修炼方法,都是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功夫,这是一致不易的原则,也是东西共通的事实。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为目的,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守则,这是毫无疑问的。小乘道果的“偏空”,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大小乘佛学最大最高的课题,便是对于形而上本际的究竟,是“空”是“有”的认识,并不如一般哲学所探讨本际是“心”是“物”的争论。自释迦灭度以后,由印度佛学的“结集”开始,以至小乘佛学发生分宗分派之争,后期佛学转入大小乘之争以后,曼衍流变,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辩。由此传入中国的西藏之后,仍然还有“般若”的“空观”,与“唯识”的“胜义有”孰先孰后之争的存在。其中关于中国佛学的科判佛说经典的先后次序,姑且不论。例如有关密宗修法与佛学理论的依据来讲,无论东密与藏密,大体上都认为“唯识”的“胜义有”,才是释迦最后所出的究竟定论。换言之,佛说“般若”的“空观”,还只是一时之方便。由“真空”而再证“妙有”,才是最后的究竟。至于空非真空,有非实有,即空即有与非空非有等,双边对等互破而建立“中观”的理论,那都是净化对本际知见的理念问题,在此也暂且不谈。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实以唯识学的体系作为基础,和达摩禅有同出而异名,目标一致而方法运用各别的微妙关系。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它既不是纯粹“心理”的,也不是纯粹“生理”的,它与生来的身心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知当某一个在清醒的时候,在“意识”理智上,明知道自己的“个性”太坏或不好,要想立刻改变自己,却往往不可能而失败。这个作为“意识”之根的“第七识”,便是人之所以为“我”,也是“我”的真正的“意”根,佛学所谓生命的“业力”,也便是由它而呈现其显著的作用。 “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第十章 从世俗到出世——谈意密与观想 密宗的修法(包括东密和藏密),便是直接运用“转识成智”的原理,引发“意识”潜藏的无比功能,转变世俗的习染而更换为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识”的一念专精而作“观想”开始,再渐渐地转变固有的习气,构成自我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中国佛法的宗派中,由晋代慧远法师所创立的“净土”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中唐以后,又更进一步,把密宗观想成就的方法,划分为两部分,初由“观想”成就开始,作为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观想”成就而返还于“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圆满次第”。 如果修学密宗的修法,在一念之间的“观想”成就还不能做到,那就根本谈不到有“生起次第”的成就了。换言之,对于这种“生起次第”的效验不能出现,当然是由于不能做到真正“止观双运”的初步基础。譬如读书,不能做到“过目不忘”,或“博闻强记”,不是脑力不够,缺乏记忆力的训练,便是心思散乱,意志不能集中的关系。此外,又如一般学习道家的“符箓”,以及神秘学的基本修法,也是同这样的初步原则一样,如果不能做到意念绝对专一的境界,那也只是一种魔术的游戏而已,绝对不能体验到“心”“意”“识”确是具有无限的神秘功能,和它实存“现量”的“意密”的“密意”了。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 汉易偏重象及数,是属于科学性的,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称汉易为道易的。而宋易所讲求的是理,属于儒易,与道家关系较浅(邵康节则走的汉易道家路线)。所以与中医原始有关的也就是汉易了。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 各地因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有异,造成医疗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北方多温病,因此《伤寒论》只能适用于南方了;台湾是海洋亚热带的气候,用药的方法与大陆上完全不同。 第二章 我们看了后天卦,发现它的“象”与“数”都与先天卦不同。一个数与对面的数相加都成为十,也就是说,与对面合成为十。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在六十四卦之中,却有八个卦是没有综卦的,这八个卦就是: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这八卦之中的乾、坤、坎、离,是天地日月的宇宙现象,在任何角度来看,天绝对是天,地绝对是地,太阳与月亮也仍是日月。后四卦,大过、小过、颐、中孚,是属于人事的,但却是有其不变的性质,所以也没有综卦。 从《易经》八卦的立场观察人事是八面玲珑的,是周密合理而客观的,如仅从一个观点来看事情,错误也就绝对不可避免了。孔子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也是说因观点不同,凡事也应在他人立场着想。 这三本书,正是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一、《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是原始的医理学,其中以针灸最为重要。可是《内经》并不仅是一部医学理论的书,它更是一部修养之学;要说起来,应与《四书》并重,列入必读之书,结果被局限入医学的范围,实在有欠正确。二、《难经》:这是一部讲理气的书,所论的是偏重气脉方面的学问,好似堪舆方面的理气一样,除了看峦头、讲形势以外,还要注重理气。三、《伤寒论》:这是一部实用医学的书,照我的意思来说,应该算是南方医学的书,因为只有南方才多寒病。所以无论是医理也好,实用医学也好,处处要兼顾到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气象对人的关系。这部《伤寒论》,如应用于西北区,有些医法就会有问题。 巫氏名医,用符咒的方法治疗病人,是一种道地的精神治疗,画符念咒是利用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以及病人自身的信心,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已。巫医不是很了不起,很可爱吗?他们哪里是西方漫画中的可怖巫婆呢?中国的医学,在祝由科以后,讲求的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等到了吃药时,已是第四步的医法了。 第三章 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那时用的是阴历,但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现在农历的正月)。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现在农历的十二月)。周朝则以子月(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 在十二辟卦中,我们所看到的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十二个音调,与人体的十二经脉甚有关系。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管中置入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入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地雷复”卦,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人体的气脉,也像地球中的气机一样,随着气象的变化而动。许多西方的朋友,认为中国的音乐难懂,不易引发感受。因为中国的古乐是不平均的自然律,而西方音乐是平均律,比较适宜合奏的关系。(此节可参考《人文世界》一卷八期及二卷一、二期《律吕浅谈》) 一个人感冒咳嗽了,肺部有了麻烦。肺是金,要想帮助金增加力量,必须先去扶助土,因为土能生金,土是脾胃,所以说一定要同时调理脾胃,并顾及到肾水及大小肠。 第四章 一千个太阳系,称它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 原来学道家的人,早已发现六个字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六个音对人体器官健康的影响。这六个音就是所谓的六气:嘘、呬、呵、吹、呼、嘻。那些修神仙的道家人士们,清晨的时候,面对东方,在生气升发的那段时刻,发出这六声,引通体内的气脉。当发此六音,不是大声吹叫,而是轻轻地,声音的大小以自己可以听见为准,一直练习,每次做到腹中无气时为止。 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为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旧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太素》所讲求的,完全是气脉的问题,在宋、明以后,懂得《太素》的,称为三指禅,不但在摸脉以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难怪称这些人为三指禅呢。 第五章 印度的观念,把人体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比如说,骨为地类,内分泌、血液等为水类,温度为火类,呼吸为风类。在这四大类之中,每大类有一百一十种病,四大类共有四百四十种病,比如伤风为风大类之病,癌症为地大类之病等。任何一种病皆促人致死,如久睡而累为睡病,坐久为坐病,所以人人随时都在病中。我们的四大类,是不真实的,不会永远存在的,这四大只不过是我们之所属,而非我们之所有,四大皆空的观念也是由此而形成的。 生命是如何构成的?让我们先看看两千多年前印度的说法。要有三个条件聚集在一起,才会形成新的生命,这三个条件是:卵子、精子和灵魂。缺少任何一个因素,生命都不会构成,这叫做三缘和合。生命构成之后,以七天为一个周期,经过三十八个七天,母体中风轮转动,新生命就诞生了。这个母体之中的风轮,就是中国医学上所谓的“气”,印度所谓的“风”。与这种说法同时的,还有关于对一碗水中生命的观念,就是释迦牟尼所认为,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的说法。 道家最重视的奇经八脉,就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如下图)为什么称它们为奇经八脉呢?因为奇是数字的代号,在阴阳的观点上来说,奇就是阳,因为此八脉影响着阳气所走之路,故而称为奇经八脉,所谓奇,并不是稀奇古怪的意思。奇经八脉专管阳气之路,这个系统,并不是十二经脉的系统,但奇经八脉却辅助支配了十二经脉。 顶轮——从额头的发际开始,往后横拼四指的距离处,就是顶轮的位置,也就是婴儿幼小时会跳动的部位。以道家的说法,此处在封口以前为先天,那时婴儿不会说话,但却表情丰富,好像有说有笑的样子,因为婴儿还处在形而上的境界中,与以往的精神环境保持接触。等到顶轮封口以后,婴儿就会说话了,而开始进入了后天的生命。此轮又名大乐轮,在静坐未打通大乐轮以前,等于是受活罪,腿麻脚酸,一旦打通了顶轮,脑部气轮充满,其乐无比。 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印堂稍下的地方,称为眉间轮。道家修神仙,练静坐的人,在眉间轮气脉打通后,就会有相似神通的境界,叫作眼通。真有天眼通的人,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障碍到他的视野。换句话说,闭着眼睛,隔着墙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外界的一切。 喉轮——由眉间轮向下,到喉结的地方,称为喉轮,这里一共有十六根气脉,像倒转的雨伞,接眉轮诸脉,包括到上胸部的食道及气管,这个喉轮又名受用轮。依照印度治病的方法,注重气脉治疗,喉轮的十六脉若不干净,心中便难得安宁,烦恼多病,所以瑜伽术中有用白布清洗食道及胃部的办法。四川治疗疟疾,也有用新鲜的葛根,去皮后,以病人中指为一寸,由口腔通入食道及胃,疟疾即愈。所以如能保持食道清洁,则可健康少病。 以个人的经验,喉轮与胃壁极难保持清洁,唯一的办法是少食。 道家对生命的看法,男性一切生命的原动力,都在身体的下面,所以男性善立,如果两膝有力而灵活,则是健康与长寿的象征,男性年老时两腿发软,就不是好现象了。至于女性的生命力,则在肚脐以上的部位,所以女子不善久立,而且走路摇曳生姿,就是因为下面没有力量的缘故。 梵穴轮——前六轮都在人体之中,这第七轮,却在人体之外。在顶轮处四指之外的上方,离开了头顶,就是梵穴轮的地方,在这里,人体放射出光芒。这种说法,以前认为似乎有点荒诞不稽,但是近年的红外线摄影,已可摄到人体放光的情形,而证实了梵穴轮的可能正确性。 在卵子与精子结合,生命开始后,第一个七天,生成了督脉。上从间脑下达海底。第二个七天,生出左右两眼,此后则每七天一个变化,到了三十八个七天前后,婴儿才会出世。这也就是七日来复的道理,后天的生命、身心的变化,都是七天一个周期。如患伤寒症的病人,七天一个变化,要经过三七二十一天才会痊愈。 第六章 “脈”字和“脉”字有没有不同?这两个字代表不同的意义。但是中国古代的医书上,都在通用,如果从气脉的道理来讲,一定要认识清楚。“脈”:血脉之脉,代表着血管及神经。“脉”是气脉的意思,与血管神经有关,但并非相同。 在道家的经验上来说,如果奇经八脉都畅通了,精神状况便会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就是:“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许多道书以及孔子家信上也曾说过:食气者寿。道家的说法是:食肉者勇而悍,食谷者慧而夭,不食者神明而长寿。许多人认为,爱吃牛肉的民族,是富于侵略性的。它是否也是根据道家的话,不得而知。而我们食五谷的人,虽然聪明智慧,难免多病而寿促,唯有不吃的人,才能长寿,那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此说来,我们还没有长寿,岂不是先就要饿死了吗?其实,这个意思就是尽量少食而已,昨晚看见晚报上的一则科学新闻,说到西方医学对于健康长寿的新理论,第一桩就是少食,三十岁以后尤应少吃脂肪及糖之类,他们的这种少食说法,道家在千年前就已经提倡了。 前十年,本人曾作赌徒式的试验,一共有二十八天不食的经历,这二十八天中只饮茶水,偶尔也吃一根香蕉。在这一次的体验中,发觉最危险的时候是第三天到第四天。在第三天不食时,精力衰落,气力耗完的样子,一定要躺下了。此时最重要的是,心情坦然,要运用一种气功,充满胃里的气,使胃壁不会发生摩擦而出血。过了第四天,头脑清醒,精神充沛,也许就有碧眼方瞳的意味。但是二十八天中,意识习惯上的食欲却是仍然存在的。中国旧式的人家,时常有人把床的四脚放在活乌龟的壳上,以取灵龟长寿的吉祥,如果注意那些乌龟,几十年不吃不喝,只是时常伸出头来吸气(也许同时吸食了空气中的小虫和微生物),灵龟会自通任脉,据说千年的灵龟,就是食气者寿的表征。 第七章 干支的配合,成为六十花甲,这也是抽象的天文学。所谓抽象,意思是理论的天文学。六十花甲成为一个段落,扩而大之,可以成为六百年、六千年。缩而小之,可以代表六十天,六十时辰。在当时,六十花甲定为三个时期,共为一百八十年,分为上元、中元及下元。干支的起源是黄帝时代,以黄帝即位时,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尧即位则为甲辰年。据说,是黄帝命大捷造甲子,因为要以天文星象来制定历法的关系。甲子究竟是不是黄帝时制订的,抑或是后人冒名而定,我们不作深究,重要的是,在黄帝时代的那一天,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联珠的时候。 到宋代赵匡胤时代,天空星象又呈现五星联珠的状况。据说,星象在五星联珠时,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也象征着学问的鼎盛,所以宋代的文风极旺。根据儒家的眼光来看文化史,宋代的许多成就都是了不起的,那个时代文才人士之多,也是创纪录的。 《内经》及《难经》上说:一吸走脉三寸,一呼又走三寸。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脉走六寸。一昼夜,人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走五十度。每二百七十息时,脉走三十六丈二尺。一昼夜,脉共走八百一十丈。漏水下百刻,阴阳走二十五度。我们看了这些寸、度、丈、息,没有人不糊涂,更不知道这种度量衡是什么标准。暂且置之不理,再来看一看西方的科学计算,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了解的。每分钟每人平均呼吸十八次。普通人脉搏的跳动,每分钟平均七十五次。二十四小时呼吸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次。太阳经过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完成一次周期轮转。我们先把中西两方面作一个比较来看。《内经》观点:二十四小时呼吸二万七千次。西方观点:二十四小时呼吸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次。相差约一千次,也许男女有别,或者今古人体力也有差别,那么这个相差数字等于并不存在。再看西方说法中的一点,认为人的一昼夜呼吸,与太阳的周期轮转是一样的数字。这意味着什么?这证明了道家的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将一昼夜的周期扩而大之,就是太阳的运行周期。由此看来,中西的论调是不谋而合的。也可以说,既然是真理,外国话也好,中国话也好,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如果采用每人自身小天地的法则,来作医疗的话,医生必须要懂得阴阳五行,与病人的八字。换言之,医生要会算命,先算了病人的命,才能再诊断下药。这个方法似乎也是难以办到的事。只有探用道家活子时的学理,方能创造中医的新境界。人身既可以脱离宇宙的法则,则活子时的方法,正是以病人为主,利用自身气脉的运行而对症治疗。 第八章 如果用今天的复杂词汇,勉强借来描写一下,那么所谓的“精气神”就好像现在人们心中的“光热力”。把一个死去的人作解剖,既无精,又无气,更无神。当然光、热、力也不存在。所谓气,是一种生命能。所谓精,是一种生命力。所谓神,就是一种生命之光了。但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的解释,使我们比较接近明了而已。 在医书上说,五脏属阴,但阴中却有一点真阳,这个阴中之阳,就是“心”“火”。六腑是阳,同样的,在阳中也有一点真阴,这个阴就是“肾”“水”。所以道家的书上说,男人是阴,其中只有一点是至阳之气,女人是阳,其中有一点至阴之精。这是乾卦初爻变阴成为姤卦,以及坤卦初爻变阳成为复卦的原理。道家以离卦[插图]为心,以坎卦[插图]为肾。离中虚,坎中满,以坎中之阳,填离中之虚,变为纯阳。 一个人思想多了会心痛,受感动了心也会痛。这却并不是真的“心”在痛,而是胃的上部一点的地方,“任脉”的位置,“膻中”受了气的震动,而脉在动了,使你觉得心痛,证明思想也影响着心脏的。 一个人太多思虑的话,上火。一个人太用脑筋的话,胃出毛病。思想影响了心脏,心属火,所以上火。胃是土,火太多,后援不继,消耗了土,所以胃出毛病。这也是西方医学承认的原理。太劳累了,肾亏,而造成心肾不交的状况,就是心的活动能力,与肾的活动能力,都在衰竭,而不能互通联系,发生中断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年纪大了,多忧虑,体力差,就容易变成心肾不交的状态,心肾不交就会失眠。看见那些年轻人,既不会忧愁明天的事,体力又充沛之极,心肾常交,当然就贪睡了。年轻人多愁善感,当然也会造成心肾不交。心肾不交,要用坎水来解,才能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那么什么又是坎水呢?如果能将思想及精神,放在绝对安静与平稳的状态,就是坎水发生的意思 督脉从子午卯酉图上的子处开始,也是人身的下部海底,经过背部上达间脑,再到上口腔。任脉由舌尖开始下行,经胸腹至下部,与督脉会。如此来看,督脉等于是脊髓神经的系统,而任脉则为自律神经的系统。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的道理并不一样。督脉所通达的间脑,许多神秘学派对它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保持人类的青春,纯是间脑的作用。有些学派又说,间脑是与人类的神通有关的,如果间脑的气脉打通了,可以听人所听不到的,看人所看不见的。总之,间脑是在督脉上通时所达到的地方,气脉能够影响到它的作用。 道家所谓的后天生命是从“子”时开始,懂得了精气神的道理,能够灵活运用个人的活子时,则把握自己的健康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一点几乎可以绝对保证。你以为知道了活子时就可以容易地握住了吗?如果你真如此想,那就未免太轻率了,因为把握活子时是极难的一桩功夫。基本的困难在于我们难于控制自己的心念,在前面提到坎水时,曾经提到平静心念,但是心念是最难平静的一件事,不能平静心念,如何在活子时上努力呢!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一套功夫,说要十二三年完成,事实上二十年也没有人完成,基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猿意马,不能平静下来。 如果是个幼儿,很容易看到,我们前面已提到过,当他的性器官膨胀时,就是活子时外露的现象。那时如果测验一下他的脑波,一定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是青年人,在活子时,一定向异性情爱方面发展。这些都是容易知道的。那时,不把握活子时的生命力,来震动任督的气脉上升,生命力即转进入十二经脉,化成后天的欲了。但是一个老年人,他们已经没有性的冲动,难道就没有活子时了吗?只要一息尚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子时的,当一个老人,在将醒未醒的一刻,似乎要睁开眼睛时,那正是他的活子时。在这个时候,不要睁眼,继续保持那朦胧混沌的恍恍惚惚的状态,好似焖了一锅红烧肉,再多焖一会儿,那个肉味就会更浓厚了。 所谓温养,就是保持的意思。子午温养,卯酉沐浴。《庄子》所说斋心,就是沐浴的意思,是把心境洗清,把心中的杂念洗净。中年以上的人都已到了“午”时,要赶快从“午”起修,先修回“子”时。从抽象的理论来讲,等于说从形而上开始,修到形而下,不像年轻人,是从形而下开始,修向形而上。 古代的大医师是如何学通的呢?原来他们都先在道家的学问中求证,个个都是懂道的人物,然后再以自己作为实验的对象,经过一段摸索实证,对医术才有把握。说到古代道学的试验,对女性来说却是欠缺的,一切道书及医书,都是以男性为目标,这也是男性中心社会的缺点。为此,我们探索这些学识时,要特别注意女性的问题,女性是由任脉开始的,不像男性是以督脉开始。女性气脉由任脉向头面上行。 道人反问会不会看花,当然会看,这不是多余一问吗?“不然”,道人说,“普通人看花,聚精会神,将自己的精气神,都倾泻到花上去了,会看花的人,只是半虚着眼,似似乎乎的,反将花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身中来了。”吸收了一切的植物花草的生力,借着练神成气,还精返本,这就是道人语重心长的修道法。朋友们,快学看花吧! 第九章 一个人在看花的时候,将眼中的光能,向后脑收回,这种力量,可以刺激脑下垂体的均衡。保持着这种均衡休息的状态,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渐渐由粗而细,最后达到似乎停止的状态。这时,抓住了活子时,也就可达一阳来复之境,自身生命的元气,就在发动了。 人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别代表了精气神。神的主要在头部,气的主要在胸部,精的主要在下部。按照《无根树》的说法,人是无根的。人真是无根吗?不,人的根在上面,在人身所代表的,脑部是神,人的根却从脑部上行,入于虚空。所以人的根是在虚空之中,也是神识的根。在针灸的原理上来说,头为诸阳之首,是最重要的地方,也代表了“神”。 婴儿睡在摇篮里,不停地在举着他的两腿,左右上下地摇动着,像舞蹈一样,但却从来不知道累。《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在佛教的唯识理论中,谈到了“识”、“暖”、“寿”是一体的,人体的冷触一旦开始,渐渐就变为麻痹。所以,一个人的两腿无力,就是衰老的开始,换言之,如果一个老人,两腿依然发暖,两腿仍然有力,就证明是长寿的现象。 看相的书上有一句话,鼻孔大见孙不见子。这就是说,鼻孔大的人长寿,往往活得比儿子还久,所以见孙不见子。鼻孔大小是与气有关的,瑜伽术中有特别训练鼻孔者,就是训练气功的道理。在训练气的进出时,注意吸气的时候要细、要长、要慢,小腹收缩,这时气都进入了十二经脉。出气时要快、要急、要猛。普通训练的方法,是上半天作左鼻呼吸,下半天作右鼻呼吸,用手指按住另一鼻孔。久之用丹田呼吸,自己可以体会到针灸的穴道地位。这里所谈瑜伽的练气及气功的练气,都是空气之气,并非精气神之气。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 所以魏、晋以后的神仙家们,生怕大家误解气字的意义,更独创一格,把这个气字,改写成“炁”字,这样便是后世道家另一派的旁门,专以拆字方式传道的一种先趋。这个从无火而组合成的“炁”,也就是道家用来说明此气非空气的道理。另有一种观念,把氣,气,炁三个中文的字,做了三层解释,认为有米的这个气,是指呼吸的气,不加入米字的氣,是指空气的气,只有无火的炁,才是道家所讲的气。 微信读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