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带头作用……孔子讲了很多遍带头作用。
无倦。坚持下去。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先有司。先于有司,还是先使有司。按文意的“季氏宰”,则应为“先使有司各司其职”
赦小过。于己气度宽大,于整体而言小过可以忽略。
举贤才。自不必说。
但仲弓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怎么知道谁是贤才。
孔子回答的也很巧妙,任用你所了解的,让他们去他们适合的岗位。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5706/
正名,可以服众。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不知为不知。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不妄言。
———————————————————————————————————————————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三家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集解马融曰:“树五穀曰稼,树菜蔬曰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集解〕:孔安国曰:“情,实也。言民化上各以实应。”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集解〕:包氏曰:“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负子之器曰襁。”
为政者,应着眼于宏观。不要耽于微观的技艺上。
学稼学圃。不如用礼制、用信用义导民。
至于稼圃,自由专职人员。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学以致用。不用,虽多无益。
尤其是儒家这样一个培养政治家的学派。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5706/
身不正,令正也不会从。
———————————————————————————————————————————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三家注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集解〕:包氏曰:“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网络: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都趋向于衰败,故而孔子有此感叹。
———————————————————————————————————————————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善居室。网络: ①善居室:善于治理家政,善于居家过日子。
始有,曰:‘苟合矣。’刚有一点,就说差不多够用了。
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不贪不奢,是为善居室。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5706/
“富之”的前提是增加人口。使人口达到够国家生产生活的标准。
富而不教,则生乱。
———————————————————————————————————————————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三家注史记《孔子世家》:
灵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集解〕:孔安国曰:“言诚有用我於政事者,期年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也。”孔子行。
说此话恰恰在于无人用孔子。悲乎!
———————————————————————————————————————————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善人为邦百年,百年够繁衍好几代人了。足以转变思想,建立新的价值观了。
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文明的发展,从“胜残去杀”开始。
———————————————————————————————————————————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按,“世”之繁体即“三十”意。不用繁体也能看出来是“廿(二十)”加上“十”
还是那句话,政治家推行其政治观念,实行需要时间。
王者。王道而非霸道。故王者行仁。
———————————————————————————————————————————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与此则相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正身难于从政。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不正身就不能服众。
———————————————————————————————————————————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与此则相照应: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瞒着孔子的事儿、瞒着师长的事儿,必然不是行仁义之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冉有很少干好事(在孔子看来)
———————————————————————————————————————————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定公如此问,定是听到了什么。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按“几”当“接近”讲。则句读为: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即,话不是这样讲的,你可以近似理解为……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若为君易,为臣易,易在何处?易在滥用职权,易在胡作非为。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知道为君难的道理,不近于“一言而兴邦”?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君主的心理学。孔子之言,直言要害。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君主不善而无人敢违抗,那就等着亡国吧。
———————————————————————————————————————————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在当时的条件之下,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近者说,然后能从。
远者来,然后能盛。
———————————————————————————————————————————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5706/
成为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头脑。
———————————————————————————————————————————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以儒家伦理观之,能证其父罪的子,对待非亲非故,则无法可想。
五蠹:
楚之有直躬[13],其父竊羊而謁之吏[14]。令尹曰:"殺之[15]。"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16],報而罪之[17]。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8]。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居处恭。居,平时。恭,恭敬,谦逊有礼。
执事敬。敬,严肃、慎重。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行己有耻。行事有羞耻心。(内)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工作能力强。(外)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因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与—— 乡原,德之贼也。 此两则。故位于其次。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应指的是不知变通的境界低的人,但尚有余仁。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哈哈。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狂狷,勇于进取和洁身自好。
不得中行而与之。与为交往意,则狂狷乃指人。可以引申为“共事”意。或者可能是“于”?还是失其语境。若按“于”译,则是人为人处事不能中庸,有张有驰。
———————————————————————————————————————————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恒,恒心。(字典)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失其背景。
网络: 在此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南人,在孔子时代,尚属蛮域之人,多行巫医,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说,做人若没有恒心,没有韧性,连南方边地人所说的巫医也做不了,更谈不上君子士人修身理国治大道的职责。
我是真不了解巫医与恒之间有什么关联。但有恒心总是好事。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小人同而不和。小人因利而聚,故同。也因利而产生纷争,故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5706/
———————————————————————————————————————————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事,奉事,为…服务。(字典)
君子之事,公事公办,不掺私。
君子也会有因被取悦讨喜而高兴的情况,但不以其道,君子不会高兴。
所以君子使用人的时候根据人才的特点而使用。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小人崇私,故易悦。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越过道的防线,通过不法手段,不道德的手段能使小人高兴,小人真的会高兴。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小人用人,求全责备。恨一人之力而不能无所不用其极。小人本身的无原则性造就了用人使默使对方也用无原则性来办事。不符合小人心意就会出现矛盾。因此小人难事。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泰,平安,安定。(字典)中华书局译为“安宁舒泰”
骄,自满,自高自大。
度的不同造就了君子与小人。
安泰,有自信,坦然。同时并不骄。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刚,刚强,坚强。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毅,意志坚定,果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木,质朴,朴实。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刚的反面冉有,木的反面宰我,讷的反面子贡。都不受孔子待见。
———————————————————————————————————————————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切切偲偲,中华书局译为“互相批评勉励的样子”。
怡怡,中华书局译为“和悦的样子”。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不容易做到啊。
———————————————————————————————————————————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七年,为何是确数?
将话语权掌握在“善人”手中的重要性。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引自 子路篇第十三 是否与上一则相连,即“以不(善)教民战”。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