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三家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原宪〔集解〕:郑玄曰鲁人。〔索隐〕:郑玄云鲁人。家语云:“宋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字子思。
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穀。〔集解〕:孔安国曰:“穀,禄也。邦有道,当食禄。”国无道,穀,耻也。”〔集解〕:孔安国曰:“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也。”
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集解〕:马融曰:“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怨,忌也。欲,贪欲也。”孔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弗知也。”〔集解〕:包氏曰:“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对“仁”的高标准严要求。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不应耽其所居,沉湎享乐。应走出去实现抱负。成王道。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危,正,端正。中华书局版译为“正直”。
孙,逊,恭顺。
邦有道,危言危行。政治开明,危言危行触及有话语权的人,也不会因此获罪。
邦无道,危行言孙。无道,危行是为了不同流合污,言孙是避祸。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有德者必有言。三不朽,德功言。有德者必能讲出符合其德的言语,抽象、升华为必有其德之理论依据。
有言者不必有德。宰我之辩,孔子斥之。
仁者必有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有仁的把持,勇就会趋往正向。
勇者不必有仁。【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三家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南宫括字子容。〔集解〕:孔安国曰:“容,鲁人”。〔索隐〕:家语作“南宫縚”。按:其人是孟僖子之子仲孙阅也,盖居南宫因姓焉。
问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集解〕:孔安国曰:“羿,有穷之君,篡夏后位,其徒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正义〕:羿音诣。荡,大浪反。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弗答。〔集解〕:马融曰:“禹尽力於沟洫,稷播百穀,故曰‘躬稼’也。禹及其身,稷及後世,皆王。括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容出,孔子曰:“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集解〕:孔安国曰:“贱不义而贵有德,故曰君子。”“国有道,不废;〔集解〕:孔安国曰:“不废,言见用。”国无道,免於刑戮。”三复“白珪之玷”,〔集解〕:孔安国曰:“诗云‘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之,是其心敬慎於言。”以其兄之子妻之。
———————————————————————————————————————————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君子一词毕竟更倾向于政治地位。然后才波及到德。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是这样的。
———————————————————————————————————————————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爱之,能勿劳乎?喜爱一个人绝不想看到他惰的样子。因此劳之。
忠焉,能勿诲乎?忠于一个人绝不想看到他因无知而受辱的样子。因此诲之。
———————————————————————————————————————————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失其背景。
网络:②彼哉!彼哉:他呀!他呀!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贫而无怨。贫必生怨,而怨有大有小,更何况境界高的人可以化怨。但难为之。故“难”。
富而无骄。居富而有贫心,则无骄。也是人生境界的问题。
———————————————————————————————————————————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老,卿大夫的家臣。
失其背景。
网络解为:人尽其才。通。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略失其背景。
若臧武仲之知:前550年(襄公二十三年),臧孙纥不容于权臣,出逃到齐国。齐庄公要给他田地,可他预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便设法拒绝。故后来齐庄公被杀,他没有受到牵连。
预见性与判断能力。
孔子对成人的表准:智,不欲(刚),勇,艺(才能,技能),并用礼乐加以教育。即文质彬彬。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刚才说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现在说的是符合实际操作的。
见利思义。人多见利忘义。所以这么说。
见危授命。见危惜命,这是本能。所以这么说。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久要“中华书局译为”旧约“。其他译为” 久处于穷困之中 “。
平生,中华书局译为”平素“。反正中心思想就是”不忘平生之言“。
———————————————————————————————————————————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时,时机。即该说话的时候说。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在高兴的时候应当笑时才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符合道义的时候才有所取。
其然?岂其然乎?表现了孔子的惊讶与赞同。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失其背景。
———————————————————————————————————————————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失其背景。
谲,欺诈,玩弄手段。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失其背景。
网络:
①臣大夫:即家大夫,文子的家。僎(zhuàn):人名。本是文子的家,因文子的推荐,和文子一起做了卫国的大臣。同升诸公.同升于公朝。
②可以为“文":周朝的谥法。锡民爵位曰坟'"。公叔文子使大夫馔和他一起升于公朝,所以孔子说他可以谥为“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被文子推荐)和文子一起擢升为卫国的大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此章孔子称赞了公叔文子举贤的美德,他将自己的家臣加以推荐,使之与自己一同升为公卿。这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中颇不容易,所以孔子赞美他当得起“文”的谥号。
———————————————————————————————————————————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略失背景。但讲的是尽管话语权掌控者本身无道,但其能知人善任,也可使国祚持久。
———————————————————————————————————————————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大言不惭,光夸海口,图一时嘴快。就会导致做起来难以达到说的标准。
慎于言。
———————————————————————————————————————————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略失背景。
网络:
①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弑(shì):下杀上为弑。简公:齐简公,名壬。
②孔子沐浴而朝:沐浴'洗头洗澡,这里指斋戒。当时孔子已告老还家,他认为臣弑其君是大逆不道,非讨不可,故有此举。
②夫(fú):指示代词,那。三子.指孟孙、季孙、叔孙三家大夫。由于他们势力强大,主宰着鲁国的政治,故哀公不敢自王。
网络解为:坚守原则,通。
———————————————————————————————————————————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忠。犯,冒犯,犯颜谏诤。为直。
都是对君主负责人的态度,事君之道。
与此则相照应: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勿欺也,而犯之。为臣的职业道德。不可则止。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因表述过于简单,而造成后世理解的困难。
猜测:按,道,有正道,有邪道。可能上下也指道之上下,君子达于上等之道,小人达于下等之道。
上等之道,仁义礼智信等。下等之道,即相反。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与下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三家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集解〕:何晏曰:“君子之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即“矜其名”。
———————————————————————————————————————————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谦卑。使者的谦卑,就是蘧伯玉的谦卑。
无怪乎孔子会夸这个使臣。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3498154/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类。
即君子不思考(寻思、惦记)(超过于他的)职位的事情。
不贪图权力。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中华书局版注“而”为:用法同“之”
君子耻于他们的“言过其行”。
关于言行的孔子已经说了很多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仁者不忧: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知者不惑。知即智。能知则有智。
———————————————————————————————————————————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真的就很口语化,很接地气,因为就是从地上来的。
中华书局版注“方人”为“讥评别人。方,通谤。”
孔子提点他说,赐啊,你就做的那么好了吗?我就没这种闲工夫。
毕竟子贡都是被记载到“言语”中的人(言语:宰我,子贡——《先进篇》)。锐评别人对子贡来说应该是那都不叫事的程度。
孔子十分讨厌这种行为。
《史记·孔子世家》: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三家注: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索隐〕:庄子云“孔子年五十一,南见老聃”。盖系家亦依此为说而不究其旨,遂俱误也。何者?孔子適周,岂访礼之时即在十七?且孔子见老聃,云“甚矣道之难行也”,此非十七之人语也,乃既仕之後言耳。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索隐〕:庄周“财”作“轩”。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集解〕:王肃曰:“谦言窃仁者之名。”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集解〕:王肃曰:“身父母之有。”〔索隐〕:家语作“无以有己为人子者”。为人臣者毋以有己。’”〔索隐〕:家语作“无以恶己为人臣者”。王肃云:“言听则仕,不用则去,保身全行,臣之节也。”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逆,揣测。(字典)
亿,推测,此意后来写作“臆”。(字典)
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字典)
不(妄自)揣测别人欺诈,不推测别人有不诚信之事,然而可以做到先知先觉的人,这就是贤者吧!
贤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贤人先怀仁心。才有“不逆诈,不亿不信”之举。
抑亦先觉。高超的洞察力与判断能力。
———————————————————————————————————————————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微生亩,百度百科为鲁国隐士。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栖栖,网络译为 不安定的样子,中华书局版译为忙碌不安的样子。相较于隐士,孔子的行为就是“栖栖”了。
无乃为佞乎?带有嘲讽意,否定意。
疾固也。疾,厌恶。固,固执、顽固;鄙陋。(字典)网络与中华书局版译为“顽固不化”,译作“鄙陋”似乎也通。
还是难理解“固”。
既然“栖栖”,周游列国,为的是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政治理想。那么“固”就是固定在一方,即暗含隐居之意。
孔子也会怼人。
———————————————————————————————————————————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认为对于人才,相比于能力,更看重的品德。
有才无德、有德无才、有才有德、无德无才。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以德报怨,伪也,近于小人儒。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卑不亢。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不怨天,不尤人。对不可控和可控的因素都不抱怨。
下学而上达。中华书局版译为下学人事,网络有译下学礼乐。但这个下学应与上达相对。若上达是“通晓高阶的学问进而达到高阶的境界”,则下学应是身处低阶(学问上、境界上)。
还是不好解。
知我者其天乎!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表现出孔子对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
———————————————————————————————————————————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仲尼弟子列传》:
公伯缭,字子周。
周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三家注史记:
公伯缭字子周。〔集解〕:马融曰鲁人。〔索隐〕:马融云鲁人。家语无公伯缭而有申缭子周。而谯周云“疑公伯缭是谗愬之人,孔子不责,而云‘其如命何’,非弟子之流也”。今亦列比在七十二贤之数,盖太史公误。且“缭”亦作“辽”也。正义家语有申缭子周。古史考云:“疑公伯僚是谗愬之人,孔子不责,而云命,非弟子之流也。”
周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集解〕:孔安国曰:“季孙信谮,恚子路也。”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集解〕:郑玄曰:“吾势犹能辨子路之无罪於季孙,使人诛僚而肆之也。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表现出孔子正义凛然,不畏强权的一面。
君子坦荡荡。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辟,通“避”。
贤者辟世。避世全身而退。
其次辟地。避地,一地不能实行其政治抱负,则去他地。
其次辟色。有预见性地避开他人因你的三观所引发的行动而形成的不悦之色。
其次辟言。有预见性地避开他人因你的三观所引发的行动而形成的不悦之语。
然而相对于言,色则发于心更多一些。故色在言前。
作者七人矣。失其背景。
———————————————————————————————————————————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22416393/
———————————————————————————————————————————
子击磬于卫,有荷蕢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三家注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集解〕:何晏曰:“蒉,草器也。有心谓契契然也。”硜々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集解〕:何晏曰:“此硜硜,信己而已,言亦无益也。”
有心哉,击磬乎!按三家注史记所解,则“有心哉”应是荷蕢者内心有共鸣之意。
鄙哉。对于隐士来说,一般都是看不惯孔子这种周游列国去实现政治抱负的行为的,因为他们觉得社会已经烂完了,避世最重要。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按三家注史记,则为(在这发泄)没人了解自己(而无法任用自己)(的情绪)又有啥用呢?
深则厉,浅则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道理相类。言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趁早归隐。
果哉!末之难矣。末,无。(字典) 难(去声),反驳,质问对方。(字典) 果,果然,果真。(字典)果然是这样啊!没啥可以反驳他的。
更加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特性。
———————————————————————————————————————————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礼。
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即今之人不然。
———————————————————————————————————————————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故易使。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敬,严肃,慎重。(字典)
修己以安人。相对于后面的“修己以安百姓”,这里的“人”指的就是亲近的、身边的人。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信然!
从敬开始,是端正心态,增进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目标。能敬,则能安人,能安人,则安百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相同。
所以儒家培养的是政治家。
———————————————————————————————————————————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原壤夷俟。按网络资料,原壤行迹异于常人,不合礼法。夷俟,中华书局版注为“伸开两腿坐于地上的姿势,这不合双膝着地的跪坐礼节”。“夷俟”体现了对孔子的不尊重。
幼而不孙弟。孙弟,逊悌。
长而无述焉。述,中华书局版注为“称述”。即做过可称道的事,有功绩业绩等。
老而不死,是为贼。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游游逛逛。所以“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叩,敲打。
很口语化与生活化。
———————————————————————————————————————————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引自 宪问篇第十四 礼。
网络:
②居于位.据《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王人之北南面。''可见居于位不合乎当时礼节。
③并行:据《礼记.曲礼》“五年以长,则后随之。"童子和先生并行,也不合礼。
知礼而故犯,“欲速成者也”。童子时就想着速成,想着要得到大人的地位、权力,长大了无法可想。
明知故犯,祸害更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