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媒体常常告诫女性防范强奸的做法是:不要衣着暴露、不要一个人行夜路、不要和陌生人搭话、不要去不熟悉的地方……总之,通过约束女性的空间移动能力和行为自由来达到防范强奸的结果,而真正的作俑者:强奸犯反倒置身于事外。而这种防范理论对于已经发生的强奸来说等于火上浇油,伤口上撒盐,因为女性被强奸被看作是其自身行为的失策或有失检点的结果,而不是强奸者的问题。正如林芳玫所说,男性的强暴行为被视为一种既定而无法改变的状态,强暴的预防和处理是女性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样一种观念不仅对强暴受害者来说是种伤害,对所有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思想上的负担和行为上的制约。 强奸语言的另一个效果是使得女性依赖于男性的保护,依赖好男人寻求到安全感。 强暴无关体力,唯与性别有关。强壮的女人也救不了女人,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获得安全。这样,强暴语言通过暗示强暴者的存在,把女性关入、局限在所谓好男人的保护之下,使得女性不可能脱离男人的控制,成为男人的“笼中之鸟”。 引自 第二节 语言与主体建构 厕所问题是公共空间中非常典型的无性别意识的设计,这种设计是男性为标准,不考虑性别间的差异。(公共卫生间男女面积相等,完全不考虑女性如厕平均时间比男性长) 很多时候,在公共空间中,女性常常不得不以自己的自由来换取可能的安全。 实际上,女性牺牲自由是否能换来安全依然是一个问题,比如,发生在熟人之间的或者在家里的强奸案、抢劫案等说明女性在任何一个环境中,以最为保守的方式生活依然可能是不安全的。社会从来没有质疑过是因为空间本身的设计带来了不安全的隐患。比如,在公共场所中的建筑死角、昏暗的路灯、不恰当的绿化设计、稀少的报警系统等,都是不安全的隐患,改变这些因素能更有效地提高女性的安全感,而不是限制女性的自由。但空间设计的性别盲视,使得这些死角依然存在。 引自 第三节 性别化的空间
5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