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惊雷
作者是只能写他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面貌及心声,可是读者却可以在后来才明白的大背景上看当时的小人物小事件。正好像在天空中看到一片乌云听到隐隐雷声一样。“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一定人人都同样感觉得到云中有风,风中有雨。雨后回想就不一样了。这也许是许多老作品能一阵又一阵再度行时的缘故吧?作品的效应关键在读者。作者不过是巧妙地弹动键盘吧?当然,在作者有使命感和读者有受教育心情的今天,不会再是古典文学的时代了。所以我这些话只是谈谈过时的文学而已。古时,陶渊明不写“五胡”,曹雪芹也不会写“十大武功”的。然而他们都跳出了时代环境吗? 引自 无声的惊雷
4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