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十分冷淡存知己)
读过 中国文学中的印度形象研究
佛教初传,中国文人除将佛陀视为“儒圣”外,还将其视为“道仙”:
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①
佛陀是“飞行虚空,身有日光”的“得道者”,俨然一副道态仙姿。佛教初传,人们往往将想象中的缺席的异域佛陀视为与在场的黄老或神仙方术相类似的神,把黄老和浮屠(佛)一同列为崇仰、拜祀的对象。如汉时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②,桓帝时“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③
这种佛陀“道仙”形象的产生,有几方面原因:首先,理论上,佛教的清虚无为、出世思想与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④客观上具有一定相契性,佛教的否定思维和道家的批判意识也有相通性。在实践方式上,佛教提倡的禅修和神仙方术的修行也有一定相似性。所以,《三国志》卷三十引《魏略》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P54)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⑤此引言中,后一句是荒诞的并已被证伪,但前一句却有一定道理。佛教传入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被当作与道教的混合形态来接受。在今天酒泉和吐鲁番出土的北凉小佛塔,上面是佛像,中间是经文,底座则是八卦和星象相结合,清楚地看出直到北凉时期,佛和道的分野仍不明显,仍相互混合。
其次,秦汉之际,中国盛行神仙方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笃信不死之药可求、神仙可致,这种观点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心理基础。长期战乱之后的汉初,统治者期用黄老之学来稳定社会秩序和人心,佛教恰在此后传入。…
第三,从佛教方面来说,早期来中国的印度僧人以及中国本土僧人,对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有所了解,主观上希望附会一些道仙之术,以吸引信众,如天台宗僧人慧思就曾试图打通佛教和道教,使成佛和成仙合二为一。另,佛教最初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作为鬼神方术来接受的,西汉末、东汉初,鬼神方术盛行,“最初佛教势力之推广,不能不谓因其为一种祭祀方术,而恰投一时风尚也。”⑥
第四,佛教初传,常以儒道本土经典术语附会解释佛教理论,即“格义”。一方面,这是本土文化接受和诠释外来文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则是主观附会使然,如晋高僧道安虽言“先旧格义,与理多违”,实践中自己却这样做过,也曾听任弟子慧远“不废俗书”。
以上分别是佛陀的“儒圣”与“道仙”形象的来源。除此之外,中国佛教典籍中也有将佛陀、儒圣、道仙这三者相提并论的,如《牟子理惑论》中将佛陀比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三种理想化形象:“绝圣弃智、修真得道”的真人(道家)、“恍惚变化分身散体”的仙人(神仙家)、“犹名三皇神、五帝圣”的圣人(儒家)。⑦明代德清禅师则明言“孔、老即佛之化身”,智旭禅师也认为“此方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即孔子、老子是代表佛陀在中国施行化度的。
P55
【注释】
①(南朝梁)僧祐编撰:《弘明集.牟子理惑论》,刘立夫、胡勇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47页。
②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王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8页。
③ 《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082页。
④《道德经)第十六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页。
⑤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中华书局,1964年,第859-860页。
⑥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1页。
⑦ 参阅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3一404页。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印度称谓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印度称谓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基于梵文Sindhu的音译,以及由此演变来的诸多...
-
三位一体
-
法显
东晋法显,是真正抵达印度并携经而返的第一人,归国后写有《法显传》。唐时则形成了一个前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