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友谊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弯曲、折叠、扭曲,于其中很难区分出内部的结束和外部的开始。 引自 3一段友谊 希腊人“强迫”朋友进入一种关系之中,这是一种介于两个竞争实体间的非友好型社交关系。这位朋友,“出现于哲学之中,他不再是一个外在的人格面具,也不再是一个事例或实证境遇;他成为一种在场,他的在场是内在于思想之中的,是一种思想自身的可能性条件”。 引自 3一段友谊 这份距离预示着一种更加复杂或者是亲密无间的亲昵,它并非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真的存在着一种异议的政治学,”瓜塔利解释道,“与其说这是一种邪典异教,不如说是一种异质文化,即彼此认可并接受对方的独特性……吉尔是我的朋友,但不是我的老兄。” 引自 3一段友谊 放弃关于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固定边界的看法,同时避免两极分化,也就是要进入一种“生成不可感知”的过程,将生命向生产性遭际敞开。德勒兹对于传统的关系似乎并没太大的兴趣,他描述出的是一种十分特别的亲昵关系,他表示他想“要与不可感知的人建立不可感知的关系,那才是世界上最为美好的东西。你可以说我们全都是克分子,一个克分子的人际网络”。 引自 3一段友谊 也许,记住一位已逝挚友最痛苦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举手投足和眼中余光依旧还牵连着我们,即使他早已不在。菲利克斯的作品给予这些动作与眼神以新的实质,就像一个新的物体,它可以传递它们的能量。 引自 3一段友谊 我们可能看到,德勒兹与福柯的友谊的确产生于这个政治化的事件。福柯通常被认为是一位高度政治化的思想家,与其相比,德勒兹则常被诟病不够政治化。 引自 3一段友谊 德勒兹与福柯在其友谊的褶皱上摩擦所引起的思考,又于他们的生活与著作中不断展开与折叠。 引自 3一段友谊 德勒兹在创作中制造了一种孤零索居之感,但这种感觉又令人感到“人群拥挤”:你遭际人群(有时与他们素不相识或素未谋面),但你也在遭际运动、观念、事件和实体。即使所有这些事物都有与其相称的名字,但这些恰如其分的名称并非指定给一个人或是一个主体。它指定给一种效果,好比一个“之”字形,就像某个穿梭或发生于二者之间的东西。 引自 3一段友谊 个体的欲望正是资本主义根本性的依赖。可是,欲望“并不缺乏任何东西”,德勒兹与瓜塔利写道,“它不缺乏客体。相反,主体才是欲望中所缺失的,或者说,缺乏一个固定主体的正是欲望;除非是在压抑的情况下,否则就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主体”。106鉴于此,我们便能知晓友谊的政治学为何真的是一种政治学——正是得益于欲望的生产,主体和家庭的结构才能被突破,因此才能创造出超越压抑的欲望机器。故而,辨认出友谊在德勒兹生平所处的位置,便是同时去辨认他生活与工作的核心所在。 引自 3一段友谊
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