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64-365
奥吉尔维同志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
正如我们所说的,所有理论问题对列宁来说都只是唯一目标一革命的工具,而且所有人类事务、思想、制度和价值的意义,只在于它们同阶级斗争的联系中。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难发现这种态度的例证,他们在许多理论文章中强调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生活方面的易变性和阶级相关性。通常,他们的具体分析依然比这类“极端简化"的公式所可能包含的具有更多的差别和更加复杂。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比”这对革命有益还是无益?”这种问题所表明的东西开阔得多的兴趣范围;对列宁来说则相反, 一种事态究竞是否重要是一个全方位的标准。如果重要,应采取何种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文明连续性的观念,他们不认为包括科学、艺术、道德和社会诸种制度在内的所有人类价值都”只不过是"阶级利益的工具。然而,他们表达历史唯物主义所用的一般公式被列宁充分利用。在列宁看来,哲学问题实质上没有意义,它们只是政治斗争中的武器。艺术和文学、法律和制度、民主价值和宗教思想无不如此。在这点上,他不仅不能被指责为背离马克思主义,而且可以说他比马克思更加彻底地应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例如,如果法律“只不过是"阶级斗争中的武器,那么自然可以得出结论说,在法律规则与独裁专政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如果政治自由“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用于自身阶级利益的工具,那么可以完全公平地认为,共产主义者掌握政权时,不必有责任维护这些价值。既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只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那么人们可以明白,在撰写哲学论文和使用步枪之间没有什么“质的“差别。而这两件事只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武器,而且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使用,这类武器都应该这样看待。列宁学说的这些方面在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后变得极为明显,而它们在列宁的早期著作中就巳表达出来了。列宁在与持其他见解的马克思主义者辩论时经常占优势,因为他非常诚实、坚定地运用他们所共有的原则。当他的对手们指出他与马克思实际所说的相矛盾时,例如"专政”不是意味着摆脱了法律的专制统治,他们是在证明马克思本人的不连贯性,而不是列宁的非正统性。 引自 1、 列宁主义之争
10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