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线上共读会
查看话题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一回印象深刻的是贾雨村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贾雨村这个人算是个反派角色,但在第二回中发表的正邪两赋论却很值得玩味,同时,这个人初为黛玉教习,后又出入贾府与宝玉常有接触,曹公为何做此安排? 首先,从文中来看,贾雨村这个人是有点东西的,长相大气,进士出身,为官又有才学。
关于科举这个事儿,我前段时间太过无聊做过一个对等统计,以湖北省为例,假设中考分流 50%进入普高,高考按照 2021 年的数据,40 万考生有 256 人录取清北,以 3万人为基数参加中考(因为科举正试 3 年考一次,后面好比较),那么考取清北的有 13.35 人,录取率是0.445‰。再以古代较发达地区的科举数据进行计算,同样 1 万人为基数,并且假设这 1 万人全都通过县试,是县上公认能识文断字的人,那么府试 10%通过率剩 1000 人当了童生,院试 10%通过率剩 100 人当了秀才,此刻科举的帷幕才刚刚拉开。接下来中央主办,省里承办的乡试开始,攒了 3 年的300 个秀才一起来挤这个通过率 3%的举人,最终9人升级成功。扩招之后的清北对应到这里,都已经是更容易的选项了。
而这里的贾雨村,是再往上一级,通过率 5%的会试胜利者,进士出身。所以抛开现代角度来看,贾雨村这个人是真的不简单。请他给一个不需要科举考试的弱女启蒙,确实算屈才,后出入贾府为座上宾,也完全能够理解。
同时,作为女主父亲,林如海这个清贵人设是开了金手指的,“业经五世,起初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又袭了一代”,绝对不是 new money的世家子弟,“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一甲出身有才学是个学霸,“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还不是个书呆子,受皇上信任又是个肥缺,可以说雅俗兼备,软硬件俱佳,这样一个人对于贾雨村是有欣赏的。不但托付他携黛玉投亲,又为他举荐,因此,虽则杰克苏的设定,但暗下正邪两赋亦在此人之身。可以说,曹公就写书这个事儿,个人情感非常非常克制。 其次,后文中,宝玉一听贾雨村来了要见他就头疼,但从第二回的正邪之说来看,贾雨村听到冷子兴的冷笑以及对宝玉的评价,反应竟然是“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俨然一副宝玉“知心人”的模样。他清晰地提出时事造人,人是有复杂性的,像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也不全是邪性在身。我认为这里可以理解为,其实在被社会毒打前的贾雨村不见得和宝黛是两路人,谁不想清清白白高傲过一生,只不过那是少数的幸运儿罢了,后来的贾雨村就“黑化”了,也是黑化后的贾雨村变成了让宝玉头疼的存在,曹公的书里,人是变化的,也是“成长“的。
最后,正邪两赋认为环境造就人,雨村亲口认同了“成则王侯败则贼”。我狭隘地理解为,认同这个理论的贾雨村早已经完成了一次底线的自我突破,迅速向规则滑跪(也有可能这个人本身是没啥志向的,完全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毕竟这么艰难考上来,憋着一股狠劲儿,只是一开始没摸清规则,跪错了方向)。因此之后葫芦庙里的小沙弥(门子),恩人的女儿英莲(香菱)都不得善终,包括考证推测其后贾府(雨村起复的恩人)的覆灭他也添了把火,这个人已经开始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向披靡了。因此第二回这里的论调,也算是对贾雨村其后所作所为的一个注脚吧。
四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在最末处提到一个丫鬟袭人,插叙了一段人物小传。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
-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读到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感觉门子这个人,不愧是贾雨村的旧相识,很有点东西。以前在庙...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