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王子》,需要际遇恰好的安排
第四遍读《小王子》。每一遍感触不同。 第一遍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为了读而读,只记住了梗概;第二遍是侧重童书、儿童教育及英语学习角度,为了工作而读,了解了一些童书写作语言;第三遍是英文版,为了练习口语而读,Katherine Woods的版本很经典,还原了法语版的飘逸和灵性。 这次是第四遍,是真正为了兴趣而读。正像小王子本人那样,因为旺盛的好奇心,我对文中的点点滴滴都格外关注,再加上此前的阅读积累,读出了它“神书”的味道。 它是一部“无声”的战争控诉书。句句不提二战,却自始至终没有脱离开这个写作背景。 比如,开篇献词是给犹太人朋友Leon Werth,在二战时的法国,我们都知道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再比如人类占不了多少地,但人类觉得他们占有很多,更不用提“从美国到法国……”“43次日落”这些明示。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个人追求后,越读越悲伤——他的故乡自由法国沦陷了,他流落美国却无可奈何。 它是一部“人类成长”的寓言。从社会历史批评转到神话-原型批评,进行互文性分析,很容易看出基督教《圣经》文化对作者作品的影响。 为什么是蛇?为什么画绵羊?为什么是苹果树下?为什么是七个星球七个(类)奇怪的人? 伊甸园蛇与智慧之果、七宗罪以及天国羔羊的故事,多数人耳熟能详。 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对“上帝”失望了,但像C.S.刘易斯和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信仰,或者,相信相信的力量——人类还有能力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另外,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又能品咂出“存在主义”的味道—— 小王子“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引导书外的读者一同思考那些关于生活的哲学:孤独为何?财富为何?朋友为何?来往何处来,去往何处去?…… 小王子因狐狸的开导,将麦田、玫瑰花由普遍中抽离,变成了独一无二——为生命赋予意义,才有意义。 还有小王子的来与走——完美匹配海德格尔的观点——存在与死亡是人类生命的两个基本事实。这一生命的往复与轮回,作者暗藏在了“蛇”的意象中,整本书结构上就如同“衔尾蛇环”。 尚无能力阅读法语版,因而无法通过文本细读专注于语言本身的内在性,但我相信它必然是美的,英译本和汉译本都可以体会出那种“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淡淡唯美与哀愁,一种独特的法式气质与格调。 这确实是部童话,作者在尽力回避残酷的真相,降低语言的伤害性,但也确实是成年人才懂得的寓言。愁绪万千只留给自己,美好希冀留给全世界。 很多人说,读不懂《小王子》。或许,就如整个故事一样,“小王子”独一无二,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当我们如“我”那样深陷生命困境之中,一切好的、坏的感知和认知都因情绪波动而放大,才有机会收获“久旱逢甘霖”的幸福感。 2023.04.25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