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贸易扩张
事实上,尽管白人列强的势力极其强大,但其实际征服的领土还是有限的。英国人满足于一些小据点的占领,那些据点关系到英国海军对世界的控制和其以世界为范围的贸易利益,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从荷兰人那里夺取的)非洲南端、锡兰(在这个时期建立的)、新加坡和香港。而反对奴隶贸易运动的急迫性——该运动既迎合了国内的人道主义舆论,又满足了英国海军的战略利益——则使英国仅在非洲沿岸保留立足之点。总的来说,英国的观点是:一个对英国开放贸易、并由英国海军保护使之不受讨厌者侵犯的世界,可在不花占领行政费的情况下,得到更加廉价的开发。只有一个重要例外,即印度,而且上述的一切努力,都与印度的统治有关。印度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加以占有,即使大多数反殖民主义的自由贸易者也从不怀疑这点。由于印度市场日益重要,一般认为,如果由印度人自行管理的话,英国贸易肯定会遭受损失。印度对于开辟远东市场、毒品交易,以及欧洲商人希望从事的其他有利可图的活动,都是一个关键所在。中国于是在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打开了大门。而英国在1814年至1849年间对马拉特人(Mahratta)、尼泊尔人、缅甸人、拉杰普特人(Rajput)、阿富汗人、信德人(Sindhis)和锡克人(Sh)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则使英印帝国的版图扩张至次大陆的2/3地区,而且英国的影响之网,已在中东地区拉得更紧,因为该地控制着通往印度的通道。 引自 第五章 和平 无论如何,国际和平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条款必须单独提一下,即废除国际奴隶贸易。这项做法既有人道主义因素,也有经济考虑:奴隶制度令人恐怖,而且极端没有效率。此外,英国人是这一令人敬佩运动的主要国际提倡者。从英国人的角度看来,1815~1848年的经济不必再像18世纪那样依赖于黑人和蔗糖买卖,而是取决于棉纺织品的买卖。奴隶制度的实际废除比废奴运动来得慢(当然,法国大革命已经将其扫除的地方除外)。英国于1834年在其殖民地——主要是西印度群岛——废除了奴隶制度,虽然在大规模种植农业存在的地区,不久便以从亚洲进口的契约劳工来代替。法国人直到1848年革命,才再次正式废除奴隶制度。1848年,奴隶制度仍大量存在,因此世界的(非洲)奴隶贸易也大量残存下来。 引自 第五章 和平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帮助资产阶级拿到了话语权,并在大航海时代占据了绝对优势。在拿破仑在横扫欧洲大陆时,非常智慧的以贸易拓路,彻底放弃手脚不用运营的情况下快速拓展。即使没有后来工业革命的加持,也已经能通过比较优势大幅提升效率和经济了。这在当年是独有的,是君主立宪带来的优势,其实放到如今依然如此,若不是美洲这片“没有国王的新大陆”的独有优势,该海洋帝国的势能或许能更久的维持。
但总督制很难在任何有民族性的地方久存。当未开化的民族享受了资本主义的甜头,当地的聪明人必然会通过权利寻租成为新阶层,就会有教育,有民主的思想,革命的种子。而若殖民者熟视无睹,则民族性的变革便随雨水而萌芽。当然,这不止在殖民地,左拉所述也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扩张是国际化的开端,也是启智的方式,快速把先进的技术成果、文化理念和管理思想带到全世界。我们切莫因为这段历史中的残酷而否认这一不可避免的飞跃和我们历史中必然承担的苦难。
9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