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副标题“涓生的手记”的另一个作用则在于,它使“手记”中的记述成为一个已经尘埋了的过去时的文本,因此这个更超越的观察者也有可能是现在的涓生,从而使小说生成了两个“我”,一个是手记中叙述的过去的“我”,一个是把手记呈示给读者的现在的“我”,两个“我”之间也有可能构成潜在的对话关系。第一人称叙事的魅力之一就是不同时间位置的两个“我”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一个现在时中“我”的存在,意味着小说的回忆有一个最终的参照和判断尺度,有一个理想化的站在最后的制高点上的主体的存在。正是这一潜在的主体观照着手记中的故事,使“我”的回忆纳人一个更超越的叙事框架中,获得了再度阐释的可能性,从而增添了文本释义的复杂,并使小说有了两个释义空间:一个是手记中的过去时态的阐释空间,一个是现在时的阐释系统。两个系统之间构成的也是一种潜对话关系。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47 (叙事、叙述主体、视角、记忆的多重性;联想普鲁斯特
刘禾认为,涓生也表现为一种“分裂式自我”,这种分裂在小说中具体表现为“叙事的自我”和“体验的自我”之间的分裂:“叙事的自我”的依据只能在现在时,也就是叙述的当下来找,叙事总是根源于“叙事的自我”现在的 需要涓生的叙事动机就是为了逃避过去的记忆,他对过去的故事有着“权威的,指示性的控制”。“如果说先前涓生用言语将子君从他的生活中逐开,那么现在他则倚赖写作行为消除对她的记忆,将这记忆抛入遗忘之中”。叙事的自我依据的就是他的现在的遗忘机制。也可以说,涓生的“叙述的自我”试图否定当初的“体验的自我”,他的分裂也正表现为“叙事的自我”和“体验的自我”的分裂。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67
对话性与辩难性在鲁迅小说中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是处理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的方式。在吕纬甫的自我辩难背后,其实有一种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私人话语和革命话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动的冲突,同时也是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诗意叙述与宏大叙述的冲突,或者说是个人趣味、心灵归宿与社会责任、道义承担之间的冲突。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53
鲁迅的艺术思维的特质和魅力也正在此,他往往在提出一个命题的同时,又对这个命题加以反思和怀疑。而这种反思和怀疑的过程,在鲁迅这里即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54(复调、矛盾、张力;撕裂性、辩驳性、对抗性
记忆有时是必须忘却的,一旦有些记忆不断地复现,就会带来痛苦。所以从鲁迅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类不光是与遗忘抗争,也在与记忆抗争,鲁迅的记忆就是为了忘却,为了遗忘。涓生的哲学就是一种遗忘的哲学,他的回忆的深层机制正是为了忘却,所以才要以遗忘和说谎为先导。遗忘背后有一种快乐机制,即忘掉痛苦和悔恨,才能快乐地活下去,而有着太多的记忆是很难向前迈步的,哪怕是一些美好的记忆,这恐怕是《野草》中的过客拒绝小姑娘的施舍的更内在的原因。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67
刘禾就发现现代的“自我”范畴是极不稳定的,“因为个人常常发现自己最终在社会秩序的迅速崩溃中失去了归属”,郁达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68
中国现代作家中只有鲁迅才真正做到了正视主体的分裂性,正视中国现代主体的不成熟不健全和不稳定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一直有个致命的缺陷,即“不敢或不愿正视主体的根本残缺,不敢或不愿把自身连同世界放在一处进行审视”。鲁迅是唯一的例外。鲁迅对统一完整的主体幻觉的打破,对现代主体分裂性的正视,以及他毕生对瞒和骗的揭示,都表明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引自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p169-170
127人阅读
勉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 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在鲁迅与疾病主题的这个众所周知的叙事线索中,可以看出,疾病与隐喻以及诸种宏大叙述密切地...
-
第三章 现代派诗人的镜像自我
面对1930年代的阶级对垒和阵营分化,现代派诗人大多没有隶属于哪个政治群体,堪称是国共两党...
-
第五章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诗学
-
第六章 从“回心”到“终末论”
“竹内氏称日本近代为‘转向’型,认为这段历史是由身上兼有‘优等生文化与‘奴根性’的‘近...
-
第十章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我们对阳台的考察最终强调的也并非阳台空间的孤立性,而正是它被建构在时间叙事框架之中的整...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