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章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 37
张爱玲产生于一个历史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孤岛,其实也是一种家庭伦理感情意义上的孤岛。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明明给她带来这么多负能量的父亲,她却有点留恋?可是一个为她付出这么多、给她带来整个新文化教育的母亲,她非常不领情,而且是这么较劲、这么不满,以至于后来在她的创作中,母亲的角色不管配角、主角,不管是白流苏的母亲,还是《金锁记》里的七巧,几乎都是比较负面的形象,什么道理呢? 第一种解释,张爱玲对父母充满矛盾的感情,也反映或象征了她对时代潮流的一种犹豫。一般五四时代,都是追求、崇拜现代性,唾弃晚清的传统文化。而张爱玲偏偏在跟她父母关系的层面上,表达了她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留恋,对五四新潮的一种怀疑。貌似恋父疑母,也是留恋晚清怀疑五四。 第二种解释,她的父母就是她后来写爱情小说的基本人物原型。张爱玲后来所有作品的主题,一言以蔽之:“男女战争”。张爱玲小说中对女人的研究跟对男人的观察,有点不一样。她对男人相对比较隔膜、比较“宽容”(或者是看透弱点后的“宽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她对母亲尤其苛刻。研究者余彬讲过一句话:所有女人都是同行。张爱玲用这么个态度来描写她母亲,不单是母女,而且有一种性的竞争关系。 当然还有第三种解释的可能,一种说法是恋父情结。如果只看《心经》,写恋父细节其实非常生硬,而且凭作品来判断作家的生理倾向,也不足为证。 五四时期很多作家都是父亲很早缺席,依靠母亲的启蒙长大。所以张爱玲非常特殊,她,父亲这边,回不去,母亲那里,也回不去——所以就出现一个真正的精神上道德上甚至在私生活层面上“无家可归”的情况。 引自 第3 章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 37
48人阅读
翁翁吸收能量中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 章 以实写虚与物化苍凉 21
所以这种异国情调是双重的,就是西方人在香港找到了一个伪东方、上海人在香港看到了一个伪西...
-
第2 章 以实写虚与物化苍凉 21
张爱玲喜欢“以实写虚”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她对都市文化的独特理解。都市文化可以是一种人工...
-
第3 章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 37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