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说/艺术化
18世纪末,在市民和小市民的圈子里,大量阅读变得几乎有传染性。
在阅读行为中,渐渐的发生了一种转变:人们不再重复阅读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多本书。那些该多次阅读和研究的伟大和重要的书籍的权威逐渐消失。
人们要求更大的阅读量要求得到,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能被贪婪的阅读而生产的书。
增长的供应必须得到消化,读者们学会了快速阅读的艺术,当然,如果缺少闲暇,也不可能有阅读生活。。。幸运的是,在当时市民生活中不乏闲暇。倘若情况并不如此,人们就把阅读时间延长到夜里。
德国不具备鼓励幻想的政治力量,不具备拥有迷宫般神秘性的大都市,也不如战友能激发在远方或外部世界中冒险之乐趣的殖民地。
所有不同寻常之事,不管是由英国航海家和冒险者,美国的创业人,还是法国革命的勇士所完成的事业,德国公众通常都仅在事后领会在文学这一替代形式中经历。
增长的阅读量是阅读和生活这两个领域互相越走越近。。。人们尝试着去经历自己阅读过的事情。。
人们想在文学之境中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赋予生命一种密度,一种戏剧性和一种氛围。
谁阅读和写作,谁就会指望一种个人的革命,一种变革。
“我们应该尝试一番,让习以为常的事变得陌生,我们会对此感到惊讶,我们在一个广阔和难以达到的远方,所寻找的某些教导和欢乐,离我们有多近。奇妙的乌托邦常常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却拿着自己的望远镜对此视而不见。”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陨落,人们能够在街角冒险进行小规模的革命。人们当然希望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不管怎样却是富家的生活,一种有别于日常的生活,允诺其他惊喜和秘密的生活。
谈到秘密。他在这个热衷文学的时代繁荣昌盛,启蒙之光顿失色泽。
当新事物即将来临,每天都发生政治意外的时候,为什么文学和哲学不应该向着新的海岸启航?
当然,这里没想到一种政治的革命,德国的情况与政治的革命不相当,正因为如此,德国对于精神革命的冲动更加强烈。苏醒后获得大胆的自信的创造性的自我,是这个革命的原则。难道法国革命没有体现主体强于僵化的客体?
在实行劳动分工的单调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失去听觉和视觉,创造的精神萎缩退化——这样的经验出现在破除界限的浪漫主义幻想的开端,这类幻想试图消除生灵的碎裂,首先在自己身上和朋友圈里,然后示范性的推广到社会当中(我:见席勒,韦伯和马克思对劳动分工的批判)。
无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赫尔德:一切都是历史
一切均为历史。这不仅指人及其文化也指自然。将自然史理解为创造出丰富多样之自然形态的发展...
-
法革虽迟但到
革命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辐射力,是因为人们期待它不仅能清除一个不公正的统治制度,而且能...
-
生活小说/艺术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