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线上共读会
查看话题 >甄士隐,意难平
甄士隐,真是让人意难平——好人没好报,因果没循环,天道何在? 第一回我们就可以看到,甄士隐生于一个不算太富贵的乡镇干部家庭,性子恬淡,不追求功名利禄。成日里只喜欢花花草草、喝酒作诗,并且特别喜欢做善事。按现在的话说,因为原生家庭很和谐,所以甄士隐成长得非常健康,人品和修养都是一流。真是“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 这样一个自己不求功名的潇洒之人倒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了一个叫“贾雨村”的落魄书生,鼓励人家赴京赶考,追名逐利。 贾雨村,湖州人,本来也是读书做官的家族出身,但由于家族没落,人口凋零,最后就剩他一个孤家寡人,穷困潦倒,只得住在葫芦庙以卖字及代笔写文为生。与甄士隐的命运不同,贾雨村就属于生不逢时的苦出身,仕途经济当然就成为他的毕生所求,“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家境和三观都不同的两个人,按常理就算有所交集,最多也就是泛泛之交。又或者是下位者向上社交,可实际情况偏偏反过来,甄士隐无比主动热情,不仅大夸贾雨村其人其诗“妙哉!”,还拍了一大通儿彩虹屁,然后亲自为他斟酒,最后以“义利”二字护其自尊的前提下主动慷慨解囊助他进京赶考! 从那以后,甄士隐的富足平静的生活开始土崩瓦解,连遭三大劫难:先是元宵夜失去老年才得的宝贝女儿——英莲,致使老两口终日哭泣,差点寻死。然后又是隔壁的葫芦庙失火,累及自家也被烧得精光。不得已回到田庄暂且安身,偏偏连年水旱,粮食无收以至于盗贼抢田夺地,官兵围剿抓贼,实在难以安身。最后只得又将田庄贱卖了换现,举家投靠岳父。哪知岳父也不安好心,把他最后仅有的家当也哄走了大半,只分了一些便宜房子给他。就这样,苟且偷生、寄人篱下,一两年里受尽羞辱指责,这个与世无争的中产小资彻底陷入绝境。 反观贾雨村,借着甄士隐的资助顺利中了进士,升了知府。任职后虽然很有才干,但却恃才傲物,对下属严苛,连上司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同僚们都对他有所怨念。再加上平时难免也有些贪污受贿的行径,所以一年后被上司抓住小辫子革了职。值得注意的是,他被罢官后“本府官员无不喜悦”,可见人缘极差。这样一个不会为人处世的人,当初是怎么让光风霁月的甄士隐看好的?可见其为人虚伪、手段高明。
被罢官,贾雨村虽然心中又后悔又愤恨,但面上仍然装作泰然自若,办好手续后独自一人旅游散心去了。走啊走,游啊游,又找准机会去了巡盐御史林如海家里暂且屈尊当了一名家庭教师。不久得到朝廷“起复旧员”的消息后,顺理成章地由林如海介绍进入了贾政的朋友圈。不到两个月,贾政“轻轻”松松就让他复职“金陵应天府”。六七年后又升任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相当于副宰相。短短数年,华丽变身,一飞冲天。 甄士隐从有到无,贾雨村从无到有,令人唏嘘。所谓“世道人心”,从甄士隐看“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这是永恒法则。而他生而安乐,所以不以功名为念,毫无入世之心,虽然品性高洁却柔弱无力。他一再识人不明,又无生存自保的基本能力,最终只能落得晚景凄凉、彻底逃离红尘,世间实在已无立足之地。 从贾雨村看“心”,他虚伪无耻、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徇私枉法、忘恩负义。但他确实是从葫芦庙积极走向入世,既然渴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遵循了丛林法则——强者才能获得更多。他红尘中打滚,最终实现了世俗欲求。当然,最后他还是犯了婪索的案件,审问定罪,遇大赦褫籍为民,落得个去寻甄士隐求解脱的结局,也算同始同终。 两种人,两种人生观。对于贾雨村,其实需要探讨的不多,他所求皆所愿,得失皆循因果。甚至可能很多人不是不想做贾雨村,不屑做贾雨村,只是能力不及贾雨村。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贾雨村,也算天时、地利、人和。 只是可惜了甄士隐!正所谓“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也许对于甄士隐的意难平唯一可以提示我们的是:连甄士隐如此出身都命运难测,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是要像习主席寄语所说,生逢其时,就为之好好奋斗吧。不求富贵逼人,但求安身自保。
艾米讲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李纨:丧偶式育儿的最优解!
丧偶式育儿:一个网络流行词,指的是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百度百科。一般泛指明明有...
-
贾政:孽子,我只是心太软!
父母总是赢不了子女,此话不假。再成功的爹也干不过聪明的儿子,期许越深、失落越重,我与你...
-
甄士隐,意难平
-
家姐元春
长姐如母,一般来说是妈妈不在了,大姐含辛茹苦代行母职,多少有点不得已。 贾政府里的大姐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