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4 4.无意识的主体
拉康则谈到无意识完全是“大他者的辞说”(discourse of the Other)(1977e [1960])。在此,拉康在小他者(little other)与大写的大他者(capitalized big Other)之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小写的“他者”始终指涉着想象的他者。我们把这些小他者看作是完整的、统一的或一致的自我,并且把它们看作是给我们赋予了完整存在感的我们自身的映像。这个小他者即是婴儿假定会完全满足自己欲望的镜子阶段中的他者。同时,婴儿也把自己看作是这个他者欲望的唯一对象。另一方面,大他者则是我们无法与自身的主体性进行同化的绝对相异性。大他者即是象征秩序;它是我们诞生于其中的那门外语,而如果我们想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欲望,我们就必须学会言说这门外语。同样,它也是我们周围那些人的辞说和欲望,正是经由他们的辞说和欲望,我们才能内化并扭转我们自己的欲望。精神分析教授给我们的东西,恰恰就在于我们的欲望总是跟大他者的欲望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这些欲望首先是我们父母的欲望,因为他们把自己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希望和愿望统统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把自己在童年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和抱负统统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大他者的这些无意识的欲望与愿望便经由语言(亦即经由辞说)而流进了我们的骨血,因此,欲望总是由语言形成和塑造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所拥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欲望,而且我们也只能通过他者来学习那门语言。根据拉康,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无意识这样的东西,所以欲望即是通过语言而形成的。因此,无意识的欲望就是在与大他者(亦即象征秩序)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无意识即是“大他者的辞说”,因为我们注定得通过语言和大他者的欲望来言说我们自己的欲望。正如芬克写道:“我们可以说无意识充满了这样的外来欲望”(1995:9)。 精神分析的主体——亦即无意识的主体——只能通过大他者并在与大他者的关系中而形成。正如拉康所言,主体显现于大他者的位置(或地点)。像笛卡尔式主体那样,无意识的主体也同样面对着有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其存在的缺失。然而,与笛卡尔式主体不同的是,拉康式主体并不具备自我意识的确定性——亦即:“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I am);拉康式主体在本质上即是“虚无”(no-thing);它是丧失了其自身存在的一个缺失的主体。
恍惚笔直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85 3.俄狄浦斯情节与阳具的意义
精神分析以为,这些精神结构——亦即超我、父亲和幻想——所固有的两歧性,不仅是所有社会秩...
-
P94 4.无意识的主体
-
P97 4.无意识的主体
拉康非常谨慎地在“需要”与“欲望”之间作出了区分。需要(诸如饥饿与口渴)是可以被满足的。...
-
P106 4.无意识的主体
哀悼与抑郁之间的关键差异在于:“在哀悼行为中,世界变得贫乏且空洞;而在抑郁中,世界则是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