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方面,武则天的用人原则是:小人-酷吏-良臣
武则天这样用人曲线的变化,不是说她先糊涂后清醒,而是由当时的政治情况所决定的。 武则天毕竟是以皇后身份辅政的,以往后宫女人是不参政的,武则天之所以能辅政到执政,也是因为高宗皇帝后来突发风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风,因为身体原因,高宗就委托武则天辅政,权力与皇帝相当,这也是她迈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关键一步。 这些行为触犯了正统儒家礼法,必然会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制度性抵制”。人心、舆论先把她摆到了邪恶的位置上,“正人君子”不会主动依附她、支持她,这就不得不迫使她起用小人或者有争议的人来为新政开路,但是即使用小人,她也是处于操控地位,不会为小人左右。 而这些小人所担任的角色,不过是充当一个工具而已,当政权稳操在武则天手中以后,这些小人、酷吏失去了作用,她就会顺应人心将他们毫不留情地抛弃。武则天注重的量才录用,但对于所器重的大臣,也绝不是无原则地袒护纵容。尤其是她对拥立自己的功臣,虽怀有感念,但一旦他们闹过了头,她处置起来也相当严厉。 书里举了三个人的例子,这三个人可以说都对武则天辅政、执政有点功劳,可当他们一旦做过了头,武则天同样会用严厉的方式来处置他们。 一个是卢承庆,他是个经济学奇才,早在贞观时太宗就对他赞许有加,武则天便推荐提拔他成为宰相。后来当他出任宰相后不久,在度支尚书的工作上出了纰漏,未能征足赋税受到御史台官员弹劾,高宗觉得卢承庆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而且他出任宰相还不到一年,应该不好处理。可当武则天得到后,请高宗按章办事,不要顾及她的面子,于是高宗下诏将卢承庆免职以示惩罚,后又考虑其才干把他起用于润州刺史。 第二个是当时的左随想许圉师,此人位高权重,政绩出色,其父许绍是高祖李渊少年时的伙伴,在高祖、太宗时期都是重臣,武则天对他也是相当尊重,曾屡次登门求教。有一年,他的儿子许自然在游猎时踩踏了农民的庄稼,还发生了争执,许自然不仅不认错,反而发响箭吓唬人,作为父亲的许圉师隐瞒这件事不上报,最后被事主告到司宪台,司宪大夫杨德裔不敢过问。后来传到高宗那里,武则天也对这事做了权衡,建议高宗严惩,最后高宗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罢了官,同时杨德裔也被流放庭州。 第三个人便是李义府了,李义府这个人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官、小人,不过在他为官期间也的确是个可造之才,他写的一首《承华箴》曾受到唐太宗的一度好评。虽然说青年时期的李义府还是懂得克制自己,懂得以正直立身,可惜他的官越做越“聪明”,最后完全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显庆二年,李义府被高宗贬到普州一年后,武则天将其重用升为右相,可没想到他在成为宰相以后却加紧给自己敛财,武则天也看出了他的恶行,但念在他以往的功也给过他机会,替他求过情,最后当他的所作所为终于超出了武则天忍耐限度的时候,查明他的所有犯罪事实后,当即把他削除名籍,长期流放嶲州,其子李津也除名,流放振州,其他诸子及女婿一并除名,流放庭州,最后李义府为此成愤成疾,一命呜呼,时年53岁。 从这里也看到,武则天在用人方面其实还是很有智慧的,以往说武则天重用小人、酷吏,其实也是形势所迫。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女人当政是不被人所接受的,很多所谓“正人君子”的官员根本不会支持她,所以她才会先起用这些饱受争议的人。虽然说武则天用了这些小人、酷吏,但她却不会受他们的影响,仍旧有自己的主张,这便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一般的人真的帮不到。
雨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武家有女初长成
《朕乃女子》是一本讲述武则天的传记,作为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本书主要围绕武则天的爱民、爱...
-
武则天废除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给了很多中下阶层进步的机会
武则天在辅政之初做了一件比太宗皇帝更为明智且胆略的事,就是废除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
-
在用人方面,武则天的用人原则是:小人-酷吏-良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